5月7日,凌晨5点,王成淑骑着摩托车消失在寨子尽头。看着女儿消失的背影,刘贤惠笑了。她说:“幺妹去镇上买菜了,地震前,娃一觉能睡到太阳老高,现在每天都这样,勤快得很。”
改变同样发生在吉娜羌寨。
地震前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现在都回来了。
“没有比陪着家人更重要的事情了。”一名年轻人说,“当然大家回来的另一个原因是,票子来了。”
原本处于农耕经济的羌寨震后没有了土地,为解决生计问题,当地政府将这座羌寨发展为一个旅游景点。
政府的决定得到寨民支持。一名记者记得,当时寨民们曾打出这样一句标语“政府帮忙修房子,村民自己找票子”。
如今,不大的吉娜羌寨里,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家乐。多数寨民对于旅游业带来的改变,都表示认同。“你看看,我们小孩脚上穿的都是阿迪达斯,以前有什么?草鞋。”一名寨民说。
刘贤惠希望就这样安安稳稳过日子,“三年前我几乎失去了一切,你看现在不是过得很好。”
记者手记
市场化的羌寨
三年后再到北川,发现这是一个熟悉与陌生交织的世界。熟悉的是,飘荡在空中的菜子油香味以及白墙蓝顶的临时板房。
陌生则来自多个方面。
吉娜羌寨地震前是一个土路蜿蜒,羌宅林林总总挤到一起的山寨。如今,土路变成了柏油路,两侧种满了各色的鲜花。新修的房子很是精致,71栋房子统一规划,建得一模一样,好像士兵列队在山坡上。
寨子里,羌人的生活方式也都发生了变化。地震前他们处于农耕经济,寨民们过的是“种地打工娶妻生子”这样模式的生活。
那时,见了陌生人,村里的姑娘会脸红,汉子则会热情地掏出香烟和过客拉起家常。
现在的吉娜羌寨发展为一个旅游区。农家乐餐馆,卖纪念品的摊位布满各处。
有游客来,农妇们吆喝着生意,拉游客到自家吃饭。
姑娘们也不再羞涩,能大大方方让人拍照。羌族舞蹈、歌曲也都成为旅游产品,向游客展示和收费。
和村民聊天,他们开始谈论时尚,对汽车、名牌和财富充满向往。
寨民们富裕了。过惯了质朴生活的羌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寨民说,也出现了不好的现象,一些人眼里只有钱,甚至连参观一下震后保留的物品也要钱。
开农家乐的王成淑也很忧虑,她说有人为了赚钱,什么都敢做。有一次,一名游客饭后被告知,一盘八片的烧白肉是60元。还有一次,一家饭店被发现用30斤萝卜炖汤时只放进一只猪脚。
吉娜羌寨的干部们,正筹划着引进新的管理模式,由一个公司统一经营吉娜羌寨,希望规范经营和带来发展。
来源:新京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