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人在街上跌倒了怎么办,扶还是不扶?推门出去后,有多少人会给身后的人留扇门?走在路上的行人掉了东西,有多少人会主动帮忙捡起?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会义无反顾地捧起“跌倒”的爱心?这些让中国人陷入深深思考的问题,也吸引了《辽宁日报》的关注。
2011年10月至11月,《辽宁日报》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的部署和指导下,推出大型策划“道德实验”,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当今中国的道德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当今中国主流道德是向上的”观点。这一策划一经推出,立即吸引了广大读者和网民的强烈关注。
人们印象中,党报发行,基本上是公费订阅,只订不看。不看的原因有二:他们想看、愿看的内容,党报没有;党报刊发的内容,对他们用处不大,甚至有些观点和分析没有他们看得准、识得透。党报在目标读者中的吸引力在丧失,党报的公信力在弱化,党报在党内的影响力在降低,在非常活跃的报刊市场中被边缘化。如何吸引读者,如何让党报进报亭、进家庭?这正是《辽宁日报》所要回答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辽宁日报》从内容、发行、社会效益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辽宁日报》用两次改版的蜕变,令人满意地回答了“党报应当怎样办?”的命题。党报让读者眼前一亮。
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先后进行两次改版创新。第一阶段自2009年4月1日始,主要目的是提高阅读率,让订辽报的人看辽报;第二阶段自2009年7月1日始,进报亭进家庭,主要目的是提高影响力,让没订辽报的人买辽报、看辽报。
两次改版,《辽宁日报》报幅由780变为720,扩版增容,实现了全彩印刷,标题活了,版面美了,报相庄重时尚;同时,报纸大胆使用图片,增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体现新闻力量之美的同时,创意类版面设计突出时尚新锐气息,对读者形成强大吸引力;政经新闻、热点新闻、发现新闻、服务新闻、评论新闻、图像新闻六大新闻体系的形成,在满足读者需求时坚守党性原则和审美取向,界定了“党报新闻”。
改版创新的同时,《辽宁日报》打破单一靠公款订阅的发行模式,创新报纸发行手段,挺进报刊零售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2009年7月1日进入零售市场后,《辽宁日报》当天在沈阳报摊卖出2126份,一周内上升至3530份,第10天突破了5000份。截至2010年2月中旬,日均零售量稳定在15000份以上。
党报进报亭进家庭,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党报权威、庄重,不炒作,不猎奇,强调理性和建设性的特点,让读者听到了与都市报不一样的声音。“《辽宁日报》好看了、耐读了、有用了。”这是读者给予的评价,也是《辽宁日报》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
来源:中国日报网 (记者 张少虎)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