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文化体制改革>要闻
文化产业如何做成支柱
2011-10-17 17:31:15      来源:半月谈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文化产业如何做成支柱

编者按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在成为中国民众的新期待和中央高层的新战略。定于今年10月15日~18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此为主要议题,统筹谋划,开展顶层设计。

什么是文化?国际上会有上百个定义,从不同视角、维度、功能诠释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宽广外延。我们的共识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大众精神生活消费的基本权益;文化是世界新兴生产力和经济引擎。

基于此,半月谈网将在未来三天陆续转载《半月谈内部版》策划组织的这组专题报道,试图观察、回答三大焦点话题:文化产业如何壮大?文化民生如何保障?文化价值如何实现?

聚焦三大话题,本专题综合运用记者调查和专家访谈,既对近年文化改革发展中频现的可喜亮点予以盘点,又对未来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促进繁荣之策进行理性求解。我们期待,一个泱泱文化大国,必定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文化产业离支柱产业有多远?

——访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

要成为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约达到20%

记者:我们注意到,今年起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四章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那么,衡量一个新兴产业是否成为支柱性产业有没有硬杠杠?

张晓明:根据一般的说法,成为“支柱产业”的最低标准是占GDP总量5%。如果中国文化产业要在2015年成为支柱产业,就必须把在GDP中的占比约提升一倍。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增率设定为7%,并指出到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

张晓明:根据这个目标,到2015年,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应是2.75万亿元。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1052亿元到2015年的2.75万亿元,年增率约为20%。

记者:增幅相当大,任务相当重。

张晓明: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确有一定难度,但并非不能。关键要开辟新思路,看到新空间,寻找新路径,激发新动力。

前瞻“十二五”文化产业五大发展空间

记者:“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有哪些发展空间呢?

张晓明:第一,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本依据。文化产业首先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这个巨大的文化消费落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近乎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看到,“十二五”规划在“政策导向”这一章中谈到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而且特别明确地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第二,参与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主攻方向。“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高度,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一连串具有紧密逻辑关联性的战略举措最终指向了现代文化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形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数字内容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为当代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创意设计腾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大机遇。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信息技术迅速普及,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创造着新型的消费者、新型的消费热点以及新型的业态,与数字化信息技术有关的新型文化产业部门不断爆出超常增长的消息,有关公司也接连在纳斯达克上市,迅速进入全球大型企业之列。

第四,发展新型城市文化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和错位发展,是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独特优势。不少地方执政者将眼光投向未来,否定了服务于传统工业化的城市发展战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新型产业集聚区纷纷创建,大量新颖和别具特色的文化地标涌现在城市未来的蓝图上。

第五,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天地。未来5年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将向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等新兴服务业的方向发展。

重识文化,激发新动力,谋求大发展

记者:“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不仅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更需要突破发展的障碍,在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创新。

张晓明:是的。首先要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或许这将是一场观念的革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有一些声音质疑以GDP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合理性,人们开始寻找复合指数来衡量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世界银行提出的“绿色GDP核算体系”、不丹国王提出的“国民幸福指数”等,就是其中最具影响的成果。

由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开发计划署牵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以及国际贸易中心等机构参与,于2008年发布报告,提出把创意经济作为“新的发展范式”,包容了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发展的主轴概念。

在文化和经济普遍融合已经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人们不再认为文化与经济活动不相关,甚至也不再认为文化产业仅仅是那些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行业活动,而是已经将其提升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概念的高度。

记者:您对未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何建议?

张晓明:新一轮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构建目标模式。宏观经济转向导致的文化需求空前释放、经济结构调整对现代服务业的扩张期待、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新型业态出现,都要求文化产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而没有重大的体制性突破将难以实现超常发展的目标。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冲动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这一倒逼形势超出了有些人的理解程度和容忍限度,于是出现了种种认识的反弹。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一些更为根本性的思考,既是回答这些质疑,也是为改革顶层设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需要加以保护的文化权利就是人民群众依法兴办文化企业以从事文化创造、生产、销售等的权利。改革有成本,也有“时间窗口”。渐进式改革有保持稳定的好处,也有成本不断攀高的弊病,必须在“时间窗口”关闭前果断冲关。

记者:深化改革中,如何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张晓明:文化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突破就是将传统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事业和产业两类,实施分类指导,创建新型体制。近10年来改革的实践说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非只有两种非此即彼的机构类型,还有一系列过渡形态、中间形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市场主体。

记者:这些中间形态单位自主经营但是不同于文化企业,从事公益性文化活动却不拿国家财政支持,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尽管公益性程度不同,但是对由财政资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在效率上往往比政府财政扶持的文化机构更具优势。

张晓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发展中的资源分散配置机制,不但有利于发展经营性企业,也在逐步发展出有利于公益事业机构的机制,使得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越来越成为不需要国家财政直接供养的“非政府”和“非营利”机构(NGO)。

现代文化领域正在成为NGO发展最快的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多种多样的市场或者半市场化的机制将会发展起来,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将会创设出来,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创新必须跟上。(《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10期,记者王永霞 朱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关注中国经济数据 2011年9月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中国发布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未来5年进攻坚阶段
今年将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建诚信管理体系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