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技就是生产力”一样,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同样也是一种生产力,且已成为反映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的相互融合也正呈现加速态势。
今年两会上,文化改革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来自各行各业的委员就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传承、文化“走出去”、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
文化传承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创造性历史活动过程的动词,需要不断创造和革新的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京剧院院长马博敏表示,事实上,文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创新的艺术创造史。后人继承前人,又不同于前人。一代代杰出艺术家需要超越先辈的成就,推动艺术的进步,丰富艺术的宝库,才能保有艺术的活力。
“目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大困难在于人才培养。”马博敏坦言。
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而教育也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你永远不给他牛肉吃,他肯定不认识牛肉。”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指出,解决传承的根本问题还是文化教育上。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姜昆也在今年两会提案中特别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系统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华文化在传承的同时,创新也成为一种时代要求,立足于传统,不断开出新义,体制创新、艺术创新……让中国传统文化日益走进民众身边,这样才能使古老文明永葆青春。
在谈及传统文化在创新过程中是否会遭遇阻碍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主要演员耿其昌表示并不担心,并以京剧创新为例说明了他的观点,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不要把创新和继承割裂开,如何用合适才是关键。
民族多样化也是我国文化传承发展的一大特色。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然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从根本上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影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作为代表少数民族地区的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伏来旺认为,中华民族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应主动融入大文化圈,大文化要关注少数民族文化。
而另一位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委员,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原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高延青则表示担忧,目前少数民族文化正逐渐消失,“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应该上升为国家级保护区,重视即将消失的文化,否则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就失去了物证。”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道德文化健康发展
虽然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道德文化发展在不少时候却被视为“软肋”。过去一年,一系列与道德缺失相关的焦点事件频发,不断挑战公民道德底线,引发人们对社会文化发展和改革的深层思索。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决定》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社会期待道德建设,就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
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3月5日,也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的日子。连日来,各媒体深入报道学雷锋重要活动,广泛宣传学雷锋先进典型,多方面阐述了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也是中国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让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充分利用优秀典范人物的带动作用。”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委员认为,价值观教育和法律不一样,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和要求,而是一种温情式的召唤,要想赋予这个召唤以强大的感染力,就应该推出具体体现了这种价值观的真实可感的人物。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抓住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其他对象的学习就不难了。
作为一名文化事业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宋春丽则提出,不仅仅是关注,而是要带有引领式的去做,也是一种榜样的树立。
时代需要偶像、国家需要信仰、民族需要精神家园,道德追问引发全民反思,诚信缺失亟待修正,只有将文化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
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
如今,全世界到处都布满了中国制造的产品。然而中国的崛起,不能仅仅只有经济,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以及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新的课题。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也正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去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议题,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孔子学院建设,为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在100多个国家建立了大约350所孔子学院,这都是经外方邀请后成立的,现在还有很多邀请,但是一时不能完全满足。”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表示,中国语言的国际传播是为了沟通中国和世界,也呼应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
海外专家学者对中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走出去”战略也给予了积极评价。丹麦著名汉学家、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院长韦尔纳·沃尔姆说,孔子学院对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以及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增强,未来国际上肯定会越来越重视中国的文化。
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但也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没有成为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
“我们还是很缺少在国际社会中成为热点话题的优秀文化产品,用中国元素、中国故事影响国际社会,传播我们的价值观、反映当代社会精神面貌的作品还有待增强。”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萍也表示,在文化走出去之前,首先要把国外的主流文化怎么传入中国的要梳理好。
面对国外电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冯小宁提出,中国电影面对新的国际压力下要戒躁,文化发展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慢慢融入老百姓的心里。
文化元素力促经济增长
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产业脱颖而出,成为最受关注的产业。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这次全国两会上,文化产业应该如何与金融资本对接引起了委员们的广泛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周骏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产业运作符合经济规律,要用金融手段来提升发展文化产业。
去年,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推进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随后,央行和银监会相继表态,称金融业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大有可为,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
不过,利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文化产业企业规模都很小,集中度不高,经营能力不足以抵御市场风险,企业很难以向金融机构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给调查和评估带来困难。
闫冰竹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对金融更好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政府平台为主导,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以风险分担为原则,制定差异扶持政策;以利益调整为杠杆,激发金融支持活力;给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放文化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牌照,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以制度完善为保障,健全法律配套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剧协副主席侯露表示,应在国家层面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引导专业投资和向文化企业投资、担保,激发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随着中央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加大,金融资本也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掘金力度,而在资本运营和金融创新的催化下,文化产业将步入跨越式发展。有媒体评价说,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金融资本正在快速涌动。可以预期,文化产业正在面临一个崭新的时代。
让文化体制改革盘活资源 走入市场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作为文化系统首批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直接转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央文化企业,全国政协委委员、集团董事长顾欣一语道破改革关键,不能坐而论道,首先要改变人的观念,体制要被观念打破。
“只有机制一转,文化生产力才能迅速得到解放。”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委员说,真改革才有真出路。
然而,在鼓励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走入市场的同时,也有委员认为,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文化市场不够完备,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一些地方戏剧团原本已举步维艰,没有观众,如果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一下子被推向市场,恐怕难以生存。”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在全国政协五次会议小组讨论中表示。
长期服务在基层文化服务第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红河州歌舞团团长王佳敏非常赞同文化体制改革,但也呼吁,民族歌舞团底子薄,投入少,融资难,国家对民族歌舞团转企改制应适当给予一些特殊政策。
据悉,截至2011年底,全国文化系统2102家承担改革任务的国有文艺院团,已完成和正在进行转制、撤销和划转的院团达1176家,占承担改革任务院团的56%,另有300家院团已经确定改革路径。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文化体制改革的要义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无法依靠经济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文化建设的路径去探索。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近年来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速,中国正加速勾绘“文化兴国”战略蓝图,建设文化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支点。
文化建设对我国当下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已具有深远意义,要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必须扩内需、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文化等新兴产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