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布杰家的大厅顶部改用玻璃房顶,既阻挡了风沙又可采光。摄影:田春艳
虽然海拔较高,多布杰家的庭院里还种植着农作物。摄影:田春艳
1974年,年仅17岁的多布杰从40名同龄乡亲中脱颖而出,与其他2名幸运儿一道被放映队选中,正式成为了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说到自己的优势,他表示,当时算是中间“有文化”的,放电影在他看来是个“技术活”。
在他走过的31年电影路里,设备从8.75毫米机,到16毫米机,再到35毫米机,发展到现在的数字电影机,多布杰经历着农村电影的发展,也尝到了设备、交通改善所带来的“先苦后甜”的心路变化。
农村电影放映在刚刚“进军”农牧区时,交通工具极为欠缺。多布杰经常驾着马车,在各村穿行,去一些远点的村子放电影,来回得需要四、五天时间。加上电影胶片周转慢,乡亲们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电影。
说起现在的变化,多布杰头往后一仰,大手一挥:“如今,好太多了!”他说,现在管理站配备了流动电影放映车,去各村开着车就到了。放映设备也逐步与时代接轨,配上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现在电影文化产品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他平均十几天就去一趟日喀则电影公司更新一些新电影回来。他告诉记者:“现在不用录像带,有一个储存卡。这个里面可以存90部电影,带上这个小磁片,就可以给乡亲们带去更多更新的电影。”多布杰说,像《冲出亚马逊》、《叶问》、《锦衣卫》、《举起手来》等,这些都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看的电影。
每次一到村里,多布杰会先到村委会报道,通过村上直接通知村民放映时间及地点。以前还需要找到比较开阔的地方拉银幕,这些年由于各村村务设施都建设得比较好,“直接找块白墙,就可以投射放映了,方便许多。”
依旧不变的是,老百姓对电影的喜爱,搬着小板凳,早早等候电影开场,一放就是两三部一起,不愿离去。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这样的热情无数次让多布杰感动,也让他觉得自己的职业“特别光荣”。据统计,在西藏像多布杰一样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多达近800人,就是这支高原放映队将电影以最亲切的方式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来源:中国西藏网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