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显示,该地区食物链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水平超预期。
“天然动物园”
这次科考于2009年启动。
科考负责人之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研发中心主任胡慧建告诉记者,“在这次科考中,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发现大约460种脊椎动物。”
根据阶段性成果报告,本次科考还发现了蛇类新物种1种、国内近40年未发现的蛇类1种、国内鸟类和蛇类新记录各1种、未确定的新物种或新记录4种。“当然,这还是阶段性结论。这些发现有待国际学术界评估和最后承认。”胡慧建说。
珠峰保护区成立于1988年,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最高海拔8844米,最低海拔约1800米,平均海拔4200米,是全球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世界极地高山生态系统。据了解,目前,全世界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有5座位于该保护区内。
珠峰保护区北部是典型的高原地貌,草甸、草原、苔原、冰川生态系统兼具;南部是喜马拉雅山南坡幽深的沟谷,河流蜿蜒、森林丰茂,受印度洋暖流影响,甚至具备一些亚热带气候特征。
“新物种主要是在这些沟谷里发现的,较为形象的说,简直就是一个‘天然动物园’!”胡慧建说,“其实,珠峰保护区就好比‘中国野生生物基因库、分化中心和潜在的扩散中心’。这里的偶蹄目动物、猫科动物的丰富程度是全国少有的,而鸟类里面仅猛禽就有30种-40种,超过国内任何一个地方。”
珠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之高,大大超出研究者预期。
两栖爬行类动物研究者潘虎君2011年以来多次在珠峰地区进行野外调查,他把这里称作“最神圣”的保护区。“我也到过东部的一些保护区,但是珠峰的丰富程度是最让人震撼的,从常人无法攀登的雪峰到亚热带的阔叶林,在这里调查两年了,可发掘的东西太多太多。”
鸟类研究者李晶晶说,人们印象中的高原是荒凉的,物种稀缺,“但是珠峰保护区、尤其是喜马拉雅山南坡一带,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这种印象。”
胡慧建认为,珠峰保护区内仍然保存了非常完整的食物链,说明当地生态环境的原生度高,没有遭到破坏。
“我们在野外调查,经常可以很容易地看见藏野驴、野兔、旱獭。”潘虎君说,“现在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和保护区的管护力度都提高了,加上政府出台了一些像湿地恢复之类的环保政策,对高海拔生态的保护产生了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