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初的一天。
对于青藏公路109道班的工区长巴布来说,这是他从事公路养护工作29年中寻常的一天。喝过热腾腾的酥油茶,他带上棉帽和手套,发动车子,准备去巡路了。发动机喷出的热气在零下8℃的空气里一会儿就没了踪影。在平均海拔5100米以上的安多公路段唐古拉山路段,这已经是最好的季节。
同一天,首都北京。盛夏的中南海,绿荫如盖,松柏滴翠。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北京,西藏,这样的一天并不寻常。
在青藏公路这条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全长1138.57公里的高原天路上,先辈们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创造锤炼了光辉的“两路”精神。也是在这条路上,许许多多普通一线养护工人正继承和弘扬着“两路”精神,与高寒缺氧作斗争,与风霜雨雪作斗争,与洪水泥石流作斗争,与疾病作斗争,奉献了青春,奉献了健康,奉献了子孙,甚至奉献了生命,书写着壮丽的人生。他们的身上,闪耀着新时代“两路”精神的光辉。
60载,风雪依旧、严寒依旧、稀薄的空气依旧。习近平总书记对“两路”建成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心中装着西藏各族人民的特殊情怀。从这一天起,又一座精神的丰碑在我们心中岿然屹立。
艰苦中书写无悔人生
青藏公路养护工人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要在青藏线上站稳脚跟、长期坚持下来,就要吃“苦”,就要牺牲。
牺牲,可能看到这个词,我们想到最多的是战争、是死亡,是黄继光、是邱少云。但在青藏公路上,我们应该对它有新的理解。
嘴唇发乌干裂起皮,脸上黑里带红,这是雁石坪公路段工区长朋措的脸,稍有一点高原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高血脂、多血症的标志。看着在公路边干活的他,很难想象他只有45岁,艰苦的环境和长期的操劳,让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得多。在千里青藏线上,几乎所有的养护工人都与他有着极其相似的脸。
作为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青藏线有的路段平均海拔在5100米以上,空气中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50%。
在这样的地方,即使躺着不动,对体力的消耗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带负重50斤跑步。胸闷、头晕、四肢无力、失眠,常年伴随着养护工人。青藏线的夏季极为短暂,冬季寒冷漫长,暴风雪等恶劣天气是家常便饭,多数路段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严寒时达到零下40℃度,棉手套、皮大衣也无法抵御穿心透骨的冷。而且,高海拔地区风云雨雪变幻莫测,天气变化引起感冒等疾病防不胜防。
大白菜、土豆、辣椒,这是在工区食堂里的常规蔬菜,因为它们不仅存放得久,还能节省开支;养护工人生活的工区,都是几乎与世隔绝的孤岛,很难有与外界交往交流的机会。从食物到精神文化生活,养护工人的生活只能用“单调枯燥”来形容。
除此之外,要说养护工人吃的最大的苦,那就是疾病。
长期工作在高海拔的恶劣条件下,是血肉之躯都会生病,就是无血无肉的机器,在高原上也有反应。心脏病、脑淤血、多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这都是养护工人身上最常见的疾病。
对于一般的疾病,养护工人以忍耐为主,实在忍不住的,就一定是大病,健康被严重透支。大家戏谑地说,找一个完全健康的养护工人,其难度大过找一个世界冠军。
雁石坪公路段有3位工区长,一心扑在路上,常年劳累,身体基本上已经垮了。
拥军工区长,工区有他在,职工就有主心骨。44岁,正是精力充沛的年龄,心脏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却已经伴随他多年。
那曲公路段小强巴,45岁,平时从不请假,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去年在公路上劳动时,感到身体严重不适,到那曲人民医院检查,医生要求住院,仅仅4天就去世了。公路段的达瓦段长最担心的,就是工人的健康问题。仅仅今年,段上就有5位职工突发脑淤血,住院治疗好了,上班又复发,不能再上工地了。2013年底体检时,全段只有2人无重大疾病。
在去安多县城的公路旁,军花正在和工友们整理路肩。他的父亲也是养护工人,当过全国劳动模范和党的十四大代表。一直以来,他都以父亲为荣。问他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他憨憨地笑着,想了想说,就是在工地上干活;问他有没有痛苦,他果断地说,没有任何痛苦。
常年在高海拔地区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经受风雪严寒。然而,养护工人们却是如此的乐观,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在艰苦的斗争中,书写出无怨无悔的人生。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养护工人就是这样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体现在艰苦创业、勇于牺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