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是藏川青滇四省区的中心和康巴腹心,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
2014年12月20日,对于昌都来说,是一个注定要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日子:昌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人大和“一府两院”领导班子,标志着昌都圆满完成撤地设市工作。
加强领导 提早谋划
2012年3月,昌都地委、行署成立撤地设市申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撤地设市前期准备和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工作。近3年来,昌都地委、行署及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比较论证方案,完善数据资料,积极与自治区民政厅、国家民政部衔接汇报,听取撤地设市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安排部署撤地设市工作。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和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76万干部群众对撤地设市的意见建议,讲清撤地设市后美好发展前景,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强大合力。
为早日实现撤地设市目标,昌都地委、行署认真对照国家撤地设市各项指标,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工作协调会、专家论证会,统计整理基础数据、表册、资料和绘制地图。同时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确定发展思路,编修市区总规和各类专项规划,做好行政区划、地名挂牌、界线管理等前期规划工作。邀请重庆等地专家指导草拟相关方案,为一次性申报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撤地设市工作启动以来,地委、行署领导先后多次带队到国家民政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汇报申报工作。2012年6月,地区行署向自治区政府上报了撤地设市请示,2013年11月,自治区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撤地设市的请示。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下达了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的批复。
加强协调 开好“三会”
国务院批复下达后,昌都地委立即组织启动撤地设市工作,安排人员前往拉萨,与自治区人大、政协、纪委和自治区撤地设市领导小组等有关部门进行汇报沟通,认真筹备,分别成立了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筹备组,制定了会议实施方案,讨论修改“三会”主报告、领导讲话、主持词,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明确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名额、分配原则及产生办法。划分选区、设置界别,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广泛提名、反复酝酿、层层遴选、逐一审查,选举产生中共昌都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350名、昌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68名,协商确定政协第一届昌都市委员会委员274名。在民主推荐、充分征求意见、统筹考虑各方面结构比例的基础上,提出昌都市及卡若区“四大班子”成员及“法检”两长候选人建议名单。
12月7日至10日,昌都市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选举产生39名市委委员和26名市纪委委员。市委一届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市委常委13名,区党委常委罗布顿珠当选为第一任市委书记。14日至20日,昌都市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第一届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班子和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阿布全票当选为昌都首任市长。14日至18日,昌都市召开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政协第一届昌都市委员会领导班子。
保障到位 严肃纪律
在撤地设市工作中,昌都制订了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成立了会场安全保卫、交通管理、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组,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职责。及时对形势进行研判,对存在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进行分析,形成撤地设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全面掌握重点人员、非法上访人员的动态,全面掌握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切实做到耳聪目明。
成立了保障工作组,下设住宿、餐饮、物资采购、卫生整治、车辆调度、水电保障、医疗保健、食品安全、会场服务8个小组。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样式刻制印章、制作吊牌,并同步进行地直县处级以上单位印章、吊牌更换工作。
为开好“三会”,2014年10月,昌都地委派出人员到重庆市、贵州省铜仁市、拉萨市考察,学习三地好经验好做法。在撤地设市过程中,昌都按照中央、区党委部署要求,严格各项纪律,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冻结机构、编制、人事调整及调动,冻结城建、土地、公共设施等审批,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确保撤地设市工作在风清气正的环境中进行。(记者闫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