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洛松德青介绍情况(中国日报 达穷摄)
7月6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昌都地区的发展成就。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洛松德青在发布会上说,昌都人民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是西藏和平解放60年成就最直接的体现。
洛松德青说,解放前的昌都,在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严重地束缚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解放中国大陆的最后一场战役—昌都战役,打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大门。60年来,昌都地区同全区一样,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昌都21个民族,65.36万各族群众人生命运、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能够最直接地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取得的发展和进步。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62元,比1958年增长15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0元,比2005年增长了近1倍。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大力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止2010年底,共完成57190户农牧民安居工程、113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126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任务,38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居,52万农牧民用上安全饮水,30万农牧民用上了电,农牧区人口用电率达到了52.1%,全地区实现了乡乡通邮目标,村通讯覆盖率达到75%。汽车、摩托车、电话、电脑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
教育条件显著改善,解放前的昌都没有一所正规意义上的学校,只有两所私塾,学生不到20人。自1951年西藏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学校--昌都小学成立以来,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10年底,全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所,在校生达107626人。小学、初中、高中就学率分别达到98.23%、90.58%、26.1%;医疗卫生条件更加完善,1950年全地区没有一所医院,仅有少数僧医及零星的民间藏医,缺医少药。如今的昌都已经建成藏医、西医、中医结合,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面达100%,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仅2010年就为农牧民报销各类医药费5000余万元。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67岁,人口由1959年的25.48万增加到65.36万;基本建立了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低保和农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政策得到落实,养老金社会发放达到100%。建有敬老院20所,老年社区服务中心4个。就业援助机制不断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3%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1%以上;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丁青热巴、昌都锅庄、芒康弦子等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语文得到广泛运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目前有地区群艺馆1座,地区图书馆1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8座,乡镇文化站7座以及农家书屋88个。建成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站1800余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86%以上。全地区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96座,僧尼13695名,信教群众的宗教需求得到满足,传统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和保护。
来源:中国日报西藏记者站(记者 达穷)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