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鸟类天堂 消失多年的20种鸟类重回滇池

2012-03-19 13:58:14 来源:昆明信息港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3月15日,由云南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成员、省水利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专家李作洪,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执行会长龙东林率领的15人考察团,开始对度假区的永昌湿地、第七污水处理厂,官渡区的马料河整治、滇池泛亚国际湿地进行考察和座谈。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考察湿地和河道,一幅鸟类繁衍、物种聚集、水质变清、烟波浩淼的高原水乡画卷扑面而来。消失已久的冠鱼狗、白琵鹭、红翅旋壁雀又重新翱翔在滇池湖面上,近20种鸟类首次在昆明被发现,5.4万亩滇池湖滨生态湿地逐渐成为鸟类的天堂。

度假区:永昌湿地为滇池“造肺”

永昌湿地位于度假区西北片区船房河入滇口南侧,紧邻草海大堤附坝,原砌有土石防浪堤、鱼塘围堰堤埂,并建盖了住房。原来的鱼塘不仅隔断、减小了草海水面,还因多年的养殖经营成为了滇池草海上的水体污染源。

专家学者、市民代表和记者发现,原有的防浪堤及鱼塘围堰后拆除后,新增一条通道使船房河水域与草海水域相连,已形成了一片218亩的生态湿地,并开始发挥为滇池造“肺”的作用。

在湖岸线度假区段专家们看到,岸边的青石已被湖水里的植物包裹成绿色,龙东林指着那些“绿色”的石头说:“看吧,水生植物越来越多了,这是滇池水质有所恢复的原因,一般来说,如果水质低、毒性大的话,水生植物是不会那么多的。这与湿地的生态治理、净化水体的作用也是有关系的。”

活动的第一天,以刘爱国、安工才和黄列宁为主的市民代表们都在以不同的感官去感受滇池的变化,当风从湖面吹上岸边的时候,市民代表谭滇湘对“变化”的感觉非常明显。在之后的交流中,她说:“以前,我陪一个北京的朋友来滇池玩,我们站在岸边上,风吹过来会有难闻的味道。当时我作为一个昆明人,感觉很不好意思,这次过来,味道没有了,下次可以再邀请我的朋友过来,看看滇池的变化。”

滇池较大,湖岸较长,所以在治理滇池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治理办法也不尽相同。滇池度假区滇管局相关人员介绍,之所以鱼塘可以变成湿地,主要是因为实施了永昌鱼塘“退塘还湖”湿地建设工程。

工程分两期,一期工程位于船房河入湖口南侧,主要实施退人、退房、退塘,拆除鱼塘房屋200余平方米,拆除原有防浪堤880余米,清理水面、附坝杂草及垃圾11万余平方米,清挖淤泥57000立方米,打通了原鱼塘与草海相连通道,水面面积由171亩扩大到198亩。

二期工程位于滇池草海北岸,船房入海口处,是一期工程的延续,并与一期工程融为一体,将鱼塘还原给滇池,将船房河水流引入湿地,净化后再排入滇池。

湿地,被称为是滇池的“肺”。专家和市民代表在考察中发现,当地的景观和之前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一片光秃秃的鱼塘现已草木成荫,还有晨练的老人、撒欢的海鸥。

据了解,永昌鱼塘“退塘还湖”湿地建设一二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利用清挖出的淤泥堆砌起了鸟类栖息景观岛,种植乔木3240余株,水生植物22700余平方米,其中芦苇9600平方米,菖蒲等其他水生植物13100余平方米,构成了不被认为干扰的生态外圈——水鸟栖息地,并且还在内圈为市民提供了休憩、娱乐感受湿地魅力的途径。

在滇池度假区的永昌鱼塘,对滇池的治理还主要依靠“六大工程”其中的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在“四退三还”的过程中,永昌鱼塘在其呼吸之间,“鱼塘”变“湿地”。

官渡区:投40亿守住治污最后一道防线

官渡区既是滇池治理的主战场,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滇池流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7%,湖岸线长17.6公里,其中列为市级河长责任制考核的主要河道15条,长度为132.1公里,占全市35条主要入滇河道治理工作任务的42%。

据官渡区水环境治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官渡区多渠道投入资金40亿元,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部分入湖河道水质由劣五类提升至三类至四类。

市民代表和专家们在参观完官渡区昆明滇池泛亚国际城市湿地和马料河以后,都对环境和绿化的改善表示了满意和欣慰,在滇池边的春风和绿荫中,纷纷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2008年以来,官渡区在盘龙江、宝象河、金汁河、马料河等23条主要入滇河道全面推行河长、段长责任制,深入推进综合整治,实现了“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经过整治,23条河道发生了巨大变化,120公里的河道沿岸披上绿装。其中,634.5亩“河长林”被种在河道沿岸,河堤绿化面积达到141.2万平方米。

如今,官渡区内的河道沿岸处处有景,一条条臭水河变成了生态河,一片片“河长林”成为市民休闲小游园,一片片入湖湿地成为市民观光、休闲好去处。

“不让一滴污水进滇池”是官渡区提出的口号和决心。官渡区围绕“三道防线”,开展了污水收集处理工作。河道两侧的截污干管,是官渡区截污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以二环路为防线、雨污分流为核心,官渡区构筑了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则是以广福路截污干管为防线,全面实现广福路片区全面截污的目标。

此外,官渡区在2010年完成105个村庄污水收集的基础上,又逐步完成辖区97个城中村的污水收集工作。同时,正对无截污管网覆盖滇池流域的39个村庄和牛栏江流域的38个村庄进行“一村一策”的生活污水“三池”净化设施进行建设。

专家见解

李作洪:

外流域调水让滇池实现健康水循环

人均水资源在500立方米以下就属于水资源紧缺,昆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200立方米。

这是专家督导组成员李作洪在环滇池生态考察活动座谈会上给出的一组数据,他认为,昆明市的水资源短缺,是滇池治理的必要性之一。曾经由于滇池的来水量较小,供给不足,不敢外排,所以才导致对滇池水的反复使用、反复污染。

李作洪说,目前,由于实施了滇池治理的六大工程,滇池周边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减少,所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也急剧减少,但这并不是说对滇池水的需求减少,滇池的水位可以降下去了。恰恰相反,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昆明市水资源短缺的角度出发,都应该提高滇池的水位。

这也就是说,在滇池治理的过程中,在治污的同时,如何解决供水平衡、保证水资源的补给,是很关键的一点。

李作洪认为,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实现健康水循环。

首先,尽管有污水处理厂的存在,但经过污水处理厂净化后的尾水,每天有105万方排入草海。不过,由于氮磷指标较高,属于五类水,如果想实现健康水循环,提高滇池水的环境容量,外流域调水是必要的。

外流域调水的关键是保证外流域调水的质量,要打造清水河道,比如牛栏江——滇池补水等工程,调水的水质一定要达到三类水的标准,这样才可以使滇池的环境容量显著提高,才能达到以清治浊的目的。现在,该工程已进入最关键阶段,预计年底通水。届时,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将实现滇池水的置换,滇池库容为15亿方,而每年注入6亿方,滇池的水体置换能力将从原来的4年换一次,提升到两年换一次,目标就是争取2018年实现滇池水环境有明显改善,2020年实现根本好转,外海水质达到Ⅳ类地表水标准;滇池草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到2030年滇池流域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城镇及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其次,污水决不能进入滇池,李作洪建议,对于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应向草海排放,并通过西园隧道向安宁螳螂川提供更多的工业用水补充。

总的来说,通过外流域调水,增加水资源的供给以满足需求的同时,还要提高外流域的水质以提高滇池的环境容量,并且,对污水比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施行严格控制,这是实现滇池健康水循环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滇池水的供给,实现昆明地区的供水平衡。

龙东林:

让退出村民成为滇池治污的受益者

专家代表、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执行会长龙东林说,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昆明开始治理滇池以来,滇池治污走了一条非常曲折和艰难的道路。到如今,滇池治理终于曙光初现,让人感到振奋和高兴。龙东林强调,滇池治理从最初的仅仅依靠政府发展到如今的全民治污,是一种进步,也是大势所趋。所以在这个时候,更要强调保护滇池周边居民的利益,老百姓为滇池治理承担了一定的成本,居住和农耕都受到了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采取多渠道探索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龙东林建议,可以从就业入手,从产业入手,将周边居民真正纳入滇池治污的产业链中来,让他们受益,让他们成为“主人”,这样才是可持续长久发展的思路。“比如可以把水葫芦加工企业交给民营资本去经营,让他们就地招工,既带动了当地经济,也解决了就业问题。”(记者蒋若梅 赵茜 见习记者 赵航 实习记者刘坚)

来源:昆明信息港 编辑:宁波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素裹银装扮靓京城

探寻埃及艳后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