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 专家:要加强监管
为实实在在丰富市民“菜篮子”,盛满“米袋子”,今年,昆明市将确保粮食产量达到100万吨,新建或改造8万亩蔬菜基地,以米、肉、蛋、奶、鱼、菜、果等产品为重点,建基地、扶龙头、畅流通、强监管,积极推动“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超市”等模式,强化产销对接,畅通流通渠道,降低交易成本,为群众提供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
市民:
不让生活压力随城市发展增加
“有了这么多生鲜超市,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放心新鲜的蔬菜。来这里买菜,心情很舒畅,环境干净整洁,菜品丰富新鲜,价格也便宜。政府真是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大实事。”在和平社区惠民生鲜超市,张大妈一边挑选新鲜个大的西红柿,一边高兴地说,“老百姓生活就图个实在,现在政府新修了不少标准化菜市场和生鲜超市,但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稳定物价,不能让城市发展了,我们的生活成本也跟着增加。”
7年前,吴先生携妻带儿来昆明做蔬菜生意。他说,自己从过去摆地摊到现在进市场定点经营,过去每天要起早贪黑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一天辛苦下来利润也不高,如今有了“农超对接”的新模式,卖的菜不但新鲜,价格也便宜。因为物美价廉,他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现在物价涨得快,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我们小商户发展难,老百姓也难买到物美价廉的新鲜菜。”吴先生说。
解决买菜难:
年内主城区生鲜超市100%覆盖
近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城市规划及市政工程建设等原因,全市范围内的菜市场减少了1/3左右,卖菜的网点少了,供给不足,加之物流运输成本增加,市民买菜难、买菜贵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彻底解决菜市场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硬件条件差等问题,昆明市加快实施“菜篮子”工程,并制定了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一年行动计划。“今年,昆明市将在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及三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实现生鲜超市100%全覆盖。”市商务局副局长李海明表示。按照行动计划,今年昆明市将统筹资金1.2亿元新建36个标准化菜市场和51个生鲜超市,改造14个传统农贸市场,按每2万左右居民设置一个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菜市场,每500米为服务半径或独立式社区设置一个不低于100平方米的生鲜超市,实现主城区生鲜超市全覆盖。
此前,昆明市已建设完成了300个生鲜菜市场(生鲜超市),目前,标准化菜市场中已完工14个,生鲜超市已完工31个,14个计划改造的传统农贸市场也已动工11个,完工4个。在全市300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预留建设110多个不低于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相信未来,市民将不会再为买菜难而犯愁。
解决买菜贵:
多种生产供应模式实现惠民
“物流体系不健全,市场租金高,蔬菜从产地到达消费终端的价格自然也高,要真正实现惠民,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降低商户的物流和经营成本势在必行。”李海明分析说。为解决这一症结,今年,昆明市将规划建成5个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目前,3个已开工建设的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已完工1个。同时,积极鼓励国有投资公司和有基地、有市场的企业参与“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的建设行列,逐步建成以蔬菜种植基地为基础、以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以蔬菜加工配送中心为节点,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的模式。
为让市民的餐桌更丰盛,昆明市已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农户发展,今年将确保粮食的播种面积达372.8万亩,产量达到100万吨,并在去年新建“菜篮子”生产基地3万亩试点基础上,继续在东川区、安宁市、晋宁县、嵩明县、宜良县、石林县、富民县、禄劝县、寻甸县、阳宗海、倘甸开发区推进建设8万亩蔬菜基地,使蔬菜产量达到290万吨。
到2015年,昆明市在滇池流域以外区域蔬菜基地将发展到40万亩,“新建和改造后的蔬菜种植基地,不但改变了原有农户‘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模式,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式的生产经营模式,还能实现农户增收2至3倍,实现‘菜篮子’和‘钱袋子’双丰收。”市农业局副局长、市农科院院长胡凤益说,有了良好的蔬菜种植基地,今后,还应为农户提供配套的生产技术服务。
“昆明具有发展蔬菜种植业的良好基础条件,近几年,云南省蔬菜的外销、出口比重也逐年增加,昆明作为云南主要的蔬菜种植基地,也可以依靠科技,不断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发展壮大昆明市的蔬菜产业,让其成为继烟草之后的又一农业支柱产业。”胡凤益说。目前,昆明市正通过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严把蔬菜种植质量关,加快制定蔬菜基地的种植质量标准,确保让昆明市民吃上品种丰富的放心“昆明菜”。
下一步,昆明市将进一步完善社区生鲜直销菜市场(连锁超市)销售服务,建立“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合作社”、“生鲜超市+基地”、“生鲜超市+基地+合作社”等生产供应模式,加强“农超对接”和“产销对接”,形成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实惠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专家观点:
合理布局加强监管
“昆明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民生的改善。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使发展的成果让百姓共享。”市社会科学院社会所所长、研究员高军认为,“菜篮子”、“米袋子”看似不起眼,却关乎国计民生,两项工程要是抓不好,物价上涨将使市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市民的生活受到影响,把每一项关乎民生改善的工程当做首要任务常抓不懈,才应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新昆明的本质。
随着昆明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规模不断扩大,过去许多有碍观瞻的传统农贸市场也在城市改造中拆除了,而此后的标准化菜市场等市民生活必要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却未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城市流通体系还不够健全。“要让市民吃上放心的实惠菜,还需要政府积极作为。”高军认为,目前实施的“农超对接”新模式,将有利于改变菜农“难寻婆家”,市民买菜贵的现状,让大家都得实惠。但关键问题是,在建立了好的产供销模式后,还应为菜农搭建良好的购销平台,降低菜商的经营成本,让利于民,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标准化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的规范管理,合理布局、布点,通过对物价的有效监控,降低物价上涨对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影响。
“菜篮子”、“米袋子”涉及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和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政府还应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完备的监管控制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和价格监控,在价格波动异常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应急机制或临时补助政策,真正让市民每一顿饭都吃得舒心、安心。”高军说。(记者 杜仲莹)
来源:昆明日报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