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大殿。(谢安良 摄)
大殿北倾的内柱。(谢安良 摄)
保国寺大雄宝殿外景。(谢安良 摄)
一座山寺的维修或许称不上新闻,但千年保国寺的大修无疑是新闻,而且是一次历史事件。
保国寺的千年大修,其历史性来自保国寺大殿作为江南现存最为完好的木构古建筑的符号意义,以及“千年不坏”的民间传奇。
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保国寺大雄宝殿,“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如初。
在多雨潮湿、台风频繁的江南,这确乎是个奇迹。
到底是有着什么样的独门秘诀,使这一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安然保存至今?
在探寻保国寺大殿种种不解之谜的过程中,专家们一方面惊叹于其建筑之精妙、设计之科学,一方面却惊讶地发现:成就其传奇的更重要因素,原来是近千年来科学的维修和保护。
对于保国寺来说,大殿的修缮早已超越日常事务的含义,它注定要成为古建筑史上的一段传奇。
在千年大庆即将来临、“国保”公布50周年之际,保国寺大殿的大修有着更为深长的历史意味——这是千年传奇的延续,更是一种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