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大白菜,因一场“危机”闹得满城风雨。田头五分钱一斤的大白菜,到了城市的农贸市场、超市,身价跃然涨至一元上下,这样的涨幅是高,是低?
为什么菜农亏本洒泪,市民也仍然承受着高菜价的压力?是我们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出了问题,还是农产品定价本该如此?
这些天,本报记者奔赴各地,从他们采访的三个小故事中,或可管中窥豹。
大白菜进城:受伤的总是菜农
箬横镇的大白菜卖到几分钱一斤,这在温岭市方城小学的陈老师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27日上午,在万寿路人本超市买菜的陈老师却发现,超市里的大白菜依然卖0.79元/斤。
“还好,比温岭二市场要便宜三角。”陈老师为这省下的三角钱暗自窃喜。然而,她还是感到奇怪,眼前的这棵大白菜,为什么到了农贸市场、超市翻了那么多倍,菜农还喊亏了钱?
记者在箬横镇多个大白菜种植村走访,发现其中另有隐情。
4月26日上午,箬横镇前江村的大白菜种植户朱妙云接到了台州某超市3500公斤的大白菜订单。“收购的价格不高,但由超市自己出车运输,我们只负责砍菜、装车。”朱妙云对此颇为满意,因为从前江村到温岭市区,30多公里路来回也得花掉近100元的油费,而一车大白菜还卖不了700元钱。
“只要对方来车,他们要收多少是多少,总比烂地里强。”朱妙云说,他手里的400多亩大白菜早已长熟,眼看着4月底就要开花了。
“地里的蔬菜不能等。”曾经也做过蔬菜贩销户的朱妙云透露,蔬菜收购往往有很大的“学问”。各蔬菜产地都有相应的产销经纪人,贩销户从经纪人手上拿货的“上车价”,就已经要比从农户那里拿货的价格高出一点。
但对种植户来说,有了“上车价”并不代表能完全卖出手里的货。朱妙云说,在贩销户按“上车价”拿到部分蔬菜后,他们就开始坐地压价。
“这场较量中,失败的往往是菜农,因为贩销户比种植户更有‘底气’。”朱妙云解释,如果菜农不愿降价,贩销户可以去其他地方收购,或者干脆停止收购,“但菜农没法等。”
正是这种无奈,暴露了农民在整个农产品产销过程中的弱势。浙江省农业厅从事农产品流通研究的相关人士表示,菜农与消费者没有太大的论价权,带来的结果就是菜价上涨,消费者买单;菜价下跌,菜农最终承受损失的怪圈。
土豆一路“涨”:流通成本还能减多少?
蔬菜从田头收获后,要经历哪些环节,才能来到市民手中?这些环节中,蔬菜的身价,又是怎样不断攀升的呢?
经过辗转联系,记者近日在兰溪找到了一位贩销户——梅江镇岭外村周建平。老周已经从事蔬菜贩销10多年,主要是将邻近乡镇收购来的新鲜蔬菜贩销到杭州的一级批发市场。
下午4点半,老周开着货车开始收购土豆和豌豆,两个半小时后,在邻近几个乡镇收购了4吨土豆和200斤豌豆。晚上7点半,记者跟着老周正式出发前往杭州。
一路上,老周详细地计算着成本:运一趟菜到杭州,需要人工工资、收购点工资、包装费、油费、汽车修理费、返回过路费、吃饭等成本和开支。其中,最大的运输成本就是油费,由于油价上涨,比去年同期多花90元左右。“这些成本和开支摊到这车菜上,大概每斤要增加2角钱。
当天晚上10点20分,我们达到萧山农产品批发市场。一位批发商告诉记者,他们每斤批发均价加了2角,这里包括了菜的损耗、摊位租金和人工成本等等。
第二天早上7时多,在杭州多个农贸市场,记者发现每斤土豆和豌豆的价格分别卖到了3元和5元左右,比收购价提高了150%以上。
表面上看,农贸市场涨幅翻番。但是,一位摊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租2个宽约3米多的摊位,每月租金要1700元,加上一个储菜用的冰箱,每个月要电费80元,两项开支加起来平均每天大约要60元。拿最常见的土豆来说,看似贵了一倍,但是每天要卖30多斤才能把摊位费赚回来,还不计算15%的损耗和人工成本。”
除了已经开设“绿色通道”,减免开具检疫合格证等费用之外,在运费、人工工资、油费、摊位费等众多导致菜价上涨的流通成本中,还有什么可以减免或者省去的?记者了解到,市场租金、农产品运输车辆回程过路费、油费补贴是最有可行性的。一位批发商告诉记者,这几个因素估计占整个流通成本一半以上,而且各地已经有试行经验,实施难度并不大。
农超谋对接:还有几道坎?
嘉兴市王店镇,新奇特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陈建民已经和上海的易初莲花、麦德龙等连锁超市合作8年有余,每周都会收到这两家上海超市的紫薯订单。不过,“新奇特”还有700多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合作社一直想在蔬菜方面与超市对接,但没那么简单。”对“游戏规则”早已了然的陈建民说,没有规模,超市根本不和你谈,就算看上了产品,价格往往也谈不拢,
有过几次对接失败的经历,陈建民只能找中间商谈,结果依然令人失望。“有的中间商压价实在太离谱了,连成本都收不回,怎么合作?”
也曾有杭州的超市建议,由超市下单,合作社自己把蔬菜配送到相应的门店,但被陈建民拒绝。“出一趟车来回油费就要500元上下,再搭上人工、车辆等费用,明显不划算。”
然而,超市方面也有苦衷。据家乐福中国华南区公关总监李嘉介绍,超市为聚拢人气,大多已减免甚至取消了进场费,而超市生鲜的折损率高,所以对价格的控制才更为严格。“供应方有10亩基地,还是1000亩基地,我们对待价格的底气是完全不同的。”李嘉说。
此外,超市对于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让不少想进入农超对接的合作社颇有微词。在寻找对接超市的过程中,金华北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徐国强发现,与批发市场不同,超市对农产品标准化程度的要求很高,普通农户很难达到标准。
其实,仅从流通环节说,超市倒很希望能与农户直接合作。曾在华润万家从事多年采购工作的业内人士称,农户地头的菜价是整个蔬菜流通过程中最低的,但许多超市并没有能支撑每日配送的物流体系,把这一任务落在合作社身上也不现实,“所以对大部分合作社来说,与超市对接目前还是一种奢求。”
口水
汪同三(中科院研究员):中国流通业费用的几个数字让人震惊,全世界82%的收费公路在中国,流通成本占蔬菜销售价格的50%-70%,目前解决蔬菜滞销问题最主要方法就是要降低流通费用,改革国内流通体制。
张泉灵(央视主持人):农民说没挣到钱,是销售商挣了钱。销售商说没挣到钱,是物流公司挣了钱。物流公司说没挣钱,是中石化和公路收费挣了钱。中石化和公路说他们也是亏本的。那是谁赚了钱?
网友高级参谋:要反思每层加价的原因,物流成本太高、没有稳定的定价机制,都是导致一边是菜农低价卖不出去、消费者买到的都是高价菜的原因。
网友法特的诗:不是消灭中间环节就能解决一切,现在烂在地里的菜恰恰说明了,在我国这些倒买倒卖的中间商人还太少。
网友笑之感动:菜农的菜价卖不上去,痛心铲菜。消费者买的却是高价菜,菜价不下调,消费大众也没办法,少吃一些罢了。中国菜篮子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怪圈……最近都说是物流惹的祸,真的吗?有这么简单吗?值得众人思考一番……
网友我是tony:各地政府部门要让利,专门给农产品建立不收费的物流通道。超市菜价那么高却无法使得农民受益,一定要反思。
链接
洋农民怎样卖农产品
日本农协,是由农民个体组成的农业协同组合,在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在一定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基础上形成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经济合作实体,也是日本农村中最强大、最广泛的经济合作组织。
农协的任务是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联接农户和市场的日本农协组织,使农村产、供、销三大领域完全实现一体化。
协会采取农户自愿入社入股,协会会员99%的农产品交农协销售,协会按销售额提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其余销售额通过银行卡直接兑付给农户。协会收取的服务费除去营销、管理成本,适当提留积累后,剩余部分按股份分红。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则孕育出抗风险能力很强的大型全产业链型公司,以合理的平均价格,与菜农签订长期购销合同,从而保证农民有相对稳定的收入。
北京有一家啤酒厂曾到澳洲去采购优质啤酒大麦,结果发现,根本无法从种植啤酒大麦的农场主手中直接采购,因为他们早将产品以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按照10到15年不等的时间段,包销给某一固定经销商。对农场主来说,虽然失去了假如市场价格暴涨赚取暴利的机会,但也成功避免了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带来的巨大风险。
而经济实力和对市场把握能力都很强的经销商,则以较低且稳定的采购成本,赢得了市场博弈的主动权。
来源:浙江日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