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近年来通过构建“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用科学的方法摸清食品来龙去脉,提升食品管理的规范性,增强食品安全的透明度,有效实现食品风险的源头预控。
“宁波75%食品来自全国各地,属于食品输入性城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使全体消费者既能够享用本地及外地的优质食品,又要控制预防可能出现的食品风险,这对城市管理者来讲是一个重大课题。”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说,食品流通与消费有其客观运行的轨迹,为此,近年来宁波市以极大的努力,对大宗食品的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基础性调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据了解,早在2007年,宁波即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猪、水产、蔬菜、豆类制品等4类大宗食品的“购销路线图”调查,摸清了市民餐桌上“两荤两素”的来龙去脉。此后,宁波又相继完成了牛肉、家禽、蛋品、食用油、大米和乳品购销途径的调查分析,形成了全面完善的“宁波市10类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
“购销路线图”的基本内容包括产品、数量、产地、供应商、运输线、销售渠道等,有关部门还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基本框架,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更新。
“通过构建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在现行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下,较有效地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无隙监管,使政府主管部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以最快速度搞清危害食品的来源、数量、流向等情况,实施有效控制。”宁波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史小华说。如宁波生猪主要来自河南、安徽等地,生猪“路线图”构建之初,他们发现个别批次猪肉有瘦肉精,便毫不留情将问题生猪全部销毁,并追根究底,将原产地列入“黑名单”,此举在当地发生了很大的震摄力。
为解决量大面广的初级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宁波市大力建设改造城乡农贸市场,提升食品安全流通业态。根据“宁波市场蔬菜购销路线图”显示,宁波蔬菜主要供应源来自全国28个省市区,宁波市通过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和大型蔬菜配送企业,双管齐下,有效监管控制蔬菜食品安全。如宁波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50万吨,占全市蔬菜消费总量的80%,市场管理部门每天要对进场交易蔬菜随机抽查150批次,一旦发现农残超标,由贸易、农业、工商等部门派驻市场的联合执法执勤室,就会对经营户发出警告,若发现三次超标记录,将责令其取消交易资格。
以前宁波市区有生猪屠宰场20余家,还有个别无证屠宰点,史小华说,近年来通过规范整顿,宁波在城区集中设置了5个屠宰场,生猪集中屠宰率达100%,并开展“猪肉质量IC卡网络追溯系统”建设,对进入屠宰场的生猪实施瘦肉精批批检测,近年来宁波市生猪瘦肉精检出率为零。对以往小作坊式的农副产品生产,宁波市积极鼓励集约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宁波五龙潭蔬菜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工厂化豆芽生产设备和技术,每天能生产80吨有机化生态型的各类豆芽产品,可满足宁波整个城区90%的豆芽消费量。如今通过技术和品牌输出,五龙潭蔬菜公司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了20余家分公司。
“政府监管食品,还要对食品存在的风险作科学的分析评估。”宁波市副市长、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成岳冲说。从2009年开始,宁波市每年投入检验经费3000余万元,两年多来,已累计实现各类食品实验室定量抽检11.8万批次,达到每年每千人4批次。宁波还加大对食品检测能力的投入,目前,全市拥有具有国家法定资质的食品检验机构37家,实验仪器价值4亿余元,从业人员近400人,食品检验检测数量和覆盖面已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为综合利用检验数据进行食品风险监测评估,宁波开发了“食品检测数据共享系统”,全市食品监管部门和相关机构都能享用这个系统。2010年,宁波发布了国内城市第一份“食品安全报告”,以详尽客观的数据分析,与公众增进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增加食品安全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同时,宁波市还敢于将食品安全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向社会披露,增进企业、政府、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上的三者互动。如一段时间,根据群众反映,宁波个别超市蘑菇颜色异常,经检测,发现有几项违禁数据超标,食品安全部门很快将此信息告知全社会,提醒消费者引起重视。前些日子,宁波发现有部分市民因食用外地来的一种贝壳类水产品淡菜而发生腹痛腹泻,宁波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午3时获知信息,经调查核实后,当晚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将有关情况原原本本作了通报,并采取暂停淡菜销售等措施,妥善化解了一起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