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省的地理特征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山地资源丰富,大力发展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山区资源,加快建设“山上浙江”,促进陆海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富民强省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局。对全省新确定的57个山区内陆县(市、区)(以下简称山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从县情概要、2010年发展水平和“十一五”发展特点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山区县情概要
分布广、区域大、人口多、地区差异明显。全省57个山区县分布在除舟山外的十个地级市,其中湖州、金华、衢州和丽水四市所有县(市、区)均为山区县,山区县个数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63.3%,山区县主要集中于温州、金华、衢州和丽水,四市共有31个,占到全省山区县总数的54%,从地理位置看,山区县在沿海区域呈点状零星分布,而在浙北和浙西南则成片相连的格局分布。山区县域面积共计8.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区域总面积87.0%,平均每个山区县域面积1554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县(市、区)域面积1131平方公里多出423平方公里,最大的淳安县域面积达到4452平方公里,县域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山区县有12个,面积少于1000平方公里的山区县有8个。山区县2010年底常住人口共计3188.6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58.6%,平均每个山区县常住人口55.9万人,比全省县(市、区)平均人口少4.6万人;山区县中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呈现人口净流入的有27个,宁波、嘉兴、湖州和金华四市的大部分山区县人口净流入,而温州、衢州和丽水三市的山区县为人口净流出之地,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的有7个,少于30万人的有11个,常住人口最多的山区县是乐清市,达到138.9万人,常住人口最少的是景宁县,只有10.7万人(详见表1)。
表1 山区县基本情况表
山区县的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温州、金华、衢州和丽水市水资源总量占全省一半以上。龙泉、庆元、开化、淳安和安吉等九个全省重点林业县活立木蓄积量占全省的37%。全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浙西部,淳安、绍兴、遂昌和龙泉等山区县均有一定数量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存量。2008年,全省32个自然保护区中有30个在山区县。山区县的水质、空气等生态质量指标普遍好于其它地区城市。
二、2010年山区县发展水平
(一)经济发展水平
1.经济总量持续较快发展。但水平参差不齐,沿海山区县经济总量明显领先,浙西南山区县则比较落后,地域差距大。57个山区县生产总值达到12987.7亿元 ,占全省总量的47.7 %,平均每个山区县生产总值227.9亿元,比全省县(市、区)平均水平302.6亿元低74.7亿元,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县均水平的山区县有12个,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浙中盆地,衢州、丽水两市山区县的生产总值都没有达到全省县均水平, 生产总值最高的山区县是鄞州区达到818.4 亿元,最少的是景宁县只有2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省水平(50787元)的山区县有14个, 其中嘉兴市两个山区县均高于全省水平,宁波和湖州市的山区县人均生产总值均超过4万元,人均生产总值低于2万元的山区县有6个,分别分布在温州、衢州和丽水市(详见表2)。
2.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区域特色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亿元的山区县有17个,不足50亿元的有20个。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山区县有7个,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万元的山区县达到49个,其中宁波、嘉兴、湖州和绍兴四市所有山区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万元,最高的义乌市人均达到2.4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当年生产总值在全省水平(95%)以下的山区县有44个,90%以下的山区县有17个,比重最低的松阳县只有80%,而最高的瓯海区和永康市则达到98%,区域之间产业发展重点不同,特色明显。
3.经济外向度稳步提升,涉外企业地区分布集中。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山区县有22个,少于1亿美元的山区县有7个,其中宁波、绍兴和嘉兴市的所有山区县出口额均超过10亿美元,最高的鄞州区达到80.9亿美元,最少的景宁县不足千万美元。当年实际利用外资超亿美元的山区县有12个,其全部分布在杭嘉湖、宁波和绍兴五市,当年实际利用外资少于500万美元的县有11个,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山区,全省外资企业也主要聚集在沿海地区。
4.金融进一步繁荣,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山区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合计942.9亿,占全省的36.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高于3000元的山区县有17个,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最高的鄞州区达到110.1亿元,最低的庆元县只有1.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0亿元的山区县有13个,不足10亿元的山区县有23个,其中衢州和丽水市15个山区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全部低于1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超过500亿元的山区县达到7个,不足百亿元的有13个,其中鄞州区和义乌市均超过千亿元。
表2 山区县经济基本情况分布表
(二)社会发展水平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统筹力度加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化率超过全省61.6%水平的山区县有11个,低于40%的山区县有10个,城市化率最高的瓯海区达到86.6%。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完善,山区县均高等级公路里程平均达到88.5公里,农村公路超过100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的山区县达到22个,嘉兴和湖州的所有山区县均超过100公里/百平方公里的水平,通乡公路全部实现等级化和路面硬化,有21个山区县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天。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的山区县达到21个,投资最多的鄞州区达到340亿元,最少的泰顺县只有17亿元,平均每个山区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01.3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县均达到20.4亿元。山区县科学技术、教育和医疗卫生三项合计支出占地方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超过40%,的山区县达到11个,不足30%的山区县有12个(详见表3)。
(三)居民生活水平
居民生活稳步提高,民生建设投入比重加大。山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水平(27359元)的达到14个(不包括10个没有测算数据的山区县),其中宁波、嘉兴和绍兴市山区县的城镇居民收入均超过全省水平,山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水平(11303元)的有23个,其中宁波、嘉兴、湖州和绍兴市山区县的农村居民收入均超过全省水平,台州、衢州和丽水市山区县的农村居民收入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恩格尔系数低于全省水平35.5%的山区县达到18个。社会保障和就业、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和环境保护三项合计支出占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比重达到25%以上的山区县有30个,最高的开化县达到33%(详见表3)。
表3 山区县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情况表
三、“十一五”期间山区县发展特点
1.山区县综合实力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提高。200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发展指数高于全省当年水平的山区县个数分别为22个、24个和32个,其余山区县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幅,经济总量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全省11.8%水平的山区县个数达到40个,“十一五”期间山区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大部分山区县保持或超越全省同期的增速。财政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48个山区县(不包括9个为二级财政的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2009年相比,增速超过全省21.7%水平的山区县达到22个,增速超过30%的山区县个数达到7个,46个山区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保持两位数的增幅,比上一年增速大幅提高,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份额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山区县出口、投资和消费均快速增长,绝大部分的山区县投资和消费的增速高于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超过全省16.3%增速的山区县有37个,其中增速高于20%的山区县有25个,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山区县稳步增长,对拉动经济的增长明显。
2.居民收入增速加快。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超过全省水平的山区县有31个,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超过全省水平的山区县有24个。
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