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调侃:以后进这家星巴克服务生会微笑问,“施主,您是‘大悲’还是‘超大悲’?还是‘大瓷大悲’?”“哦,我能‘续悲’么?”图为服务员把咖啡端给一名僧人品尝。
星巴克入驻灵隐寺景区,被称为“不仅入得皇城,还入得空门。”有网友称,“凭着星巴克的知名度加上灵隐寺‘保佑’,一定生意兴隆。”也有网友认为,灵隐寺的香火混着咖啡,那一定是浓浓的商业气。
赞成
包容是文化自信表现
一个打着正宗西方标签的星巴克,开进了灵隐寺景区,顿时让许多网友不爽: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段,怎么能有西方的文化介入?
其实对文化的理解,不可过于狭隘,如果按这些网友的思维模式,那么算起来佛教本身也是源于印度的外来文化,与来自西方的星巴克和谐相处又有何不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包容性,对于外来文明,永远展示的是足够的自信心,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精神,外来文明如果能入乡随俗,那就融入中华文明,不能改变,那也只能自动退出。如果对一个小小的卖咖啡的连锁店都如此抵触,生怕其破坏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显得畏首畏尾,谈什么大国文化、文明复兴,又谈什么“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记得关于星巴克的争议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年星巴克入驻故宫,央视英语主播芮成钢还专门写了一篇《请星巴克从故宫里搬出去》的博客,说星巴克进入传统文化古迹“这不是全球化,只是侵蚀中国文化。”一个咖啡店,仅仅是拿产品换利润的民营企业而已,为什么非得拔高到“侵蚀中国文化”的高度?李商隐有句诗写道“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你以为别人来跟你抢什么,事实上人家也许压根没这个意思,要是给什么都戴上民族主义的枷锁,在文化方面很容易会错意,只会引来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尴尬。
且避开文化的层面,仅就现实意义来说,不管是香客或者是游客,来到灵隐寺,累了倦了,喝上一杯咖啡,是相当惬意的事情,就因为星巴克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就要把它赶出去,非自己传统的杭州龙井茶不喝,如此矫情的做法,不是在保护传统,恰好是打着保护传统的旗帜,违背理性在做一些伤害文化的事情。保持一个大国心态,用包容的思维去应对,这才是对自己传统文化最为自信的表现。
大惊小怪没有理由
不少人可能认为这是一条比较新奇、会引来诸多争议的新闻,其实大可不必对此感到惊讶,也不必将忙于对此口诛笔伐。且先不说灵隐寺与星巴克的故事,就先来看看上海著名的香火胜地、旅游重地——静安寺。静安寺虽然面积很小,但在中国佛教中却也是非常重要的寺庙之一。要说其周边区域,那可是热闹非凡、商业繁华。不要说常见的星巴克了,紧邻其隔壁、走路才半分钟不到的久光百货里就是奢侈品云集,而包围其周边的几条马路更是商业重区,“静安寺”三个字已经不单单只是指寺庙了,更是已经完全泛指了这一地区。既然被商业如此融合、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代名词,多年的寺庙都没有人提出质疑或感觉不妥,那么其实也并没有理由对于在灵隐寺之外开一家喝咖啡的星巴克感到大惊小怪。
笔者认为,灵隐寺和星巴克这两个性质全然不同、价值也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之所以会成为一种争议,主要在于“组合”很少会被人所联系在一起,而一旦两者有所结合,那么势必会给人们的思维造成一种冲击,认为是对传统观念的大不敬和不尊重。
灵隐寺不但是佛门重地,同时也是旅游景点。在毗邻旅游景点之外开设一家让游客休憩、解渴的咖啡店并没有丝毫地玷污宗教的意味。不然若一定要以商业会有辱佛门清净、有违历史传统为由对此批判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本来不应该有女性出现的寺庙之内建女厕所也在对宗教的不敬和亵渎呢?显然,这种道理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相反,笔者倒觉得,引入星巴克是当地旅游管理部门从游客的感知角度出发的、以人为本的考虑,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地听取游客的意见和建议,再引入更多的不同类型的旅游配套设施、商店。
所以,民众对于星巴克的开张完全不用有什么有辱宗教文化、宗教信仰危机等想法,这只是很正常的、无伤大雅的商业行为,民众对此应当完全予以宽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