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中国“水晶之都”的浙江浦江县,水晶产量曾占中国80%以上,1.6万户加工企业散布于全县,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每年近500万吨的废水排放以及当地农村65%的水体污染。
现在通过9次清水治污等专项行动,万余家水晶加工企业被淘汰,当地江水各项污染指数下降,交接断面考核初步评价为优秀。“到2015年,浦阳江就能游泳!”浦江县委书记戴建平说。
“转型必先汰劣,治污必先治水。”今年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浙江省把群众呼声作为整改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作为整改标准,打出一系列“加减乘除”治水“组合拳”,以此为转型升级突破口,努力为这个经济大省赢得新的“发展红利”。
水中“减法”与“除法”:宁可经济增速慢一些,也要一江清水通浙江
“污染太严重了,很担心家人的身体,宁愿不要这个产业。”在外地工作的浦江人王理剑谈起家乡早年的水晶产业时,并不以此为傲,而是顾虑重重。
“百姓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到浦江等基层调研,督办水环境综合整治。浙江提出,今后几年要打好治水攻坚战,把治水作为转型升级最关键的突破口。
面对有的地方干部担心治水难度大,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会影响经济发展,省委书记夏宝龙专门给各市县(市、区)委书记写了一封信,希望地方“一把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宁可经济增长速度慢一些,也要下决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护好生态环境。
衢州地处浙西,其隶属的开化县是钱塘江在浙江的源头。水利资料显示,钱塘江流域人口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GDP占全省六成以上。“为了一江清水出衢州,我们付出了许多!”开化县委书记鲍秀英说。开化自1997年做减法,在财政收入仅8000万元的情况下,关停200多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直接损失18.4亿元,年减少利税3000多万元。
早在2003年,衢州就提出生态市建设。十年来,历任领导班子发展思路一以贯之,成就了今天的生态现状:全市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出境水断面两项达标率连续8年保持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4天。
衢州只是浙江省的一个缩影,为了站在“科学发展的跳板”上,浙江省自西至东、自北到南,正在通过做“减法与除法”,努力找回一江清水。
水中“加法”:三大产业源水而变,“生态经济”源水而兴
只有做好“减法”,才能做好“加法”。
龙游县服务业就因水而勃兴。龙游县年年红紫檀国学文化博览园地处风景秀美的衢江畔,建筑工地上热火朝天,一个总投资30亿元,融艺术观赏、文化研究、工艺制作于一体的大型休闲旅游项目正在这里落成。“我们在这里选址,就因为一个‘水’字,博览园要建设水上旅游项目,干净的水可以成为吸引客流的品牌。”年年红董事长、义乌人金樟溪说。
明旺乳业有限公司几年前落户衢州,也是因为水。“是一份水质检验报告把我们吸引进来。”在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内,明旺乳业副总厂长王朝正说,“此后9次增资扩股,同样因为水。照此下去,企业销售收入将超70亿元。”
衢州产业结构曾以重化工业为主,近几年来由于水的治理,正发生结构之变,许多产业缘水而生,“生态经济”风生水起。市水利局副局长黄李承说,除明旺乳业有限公司外,娃哈哈、王老吉、都邦药业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纷纷落地衢州建设生产基地。
“清水效益”在一产上逐渐显现。由于水源的保护,西湖名菜“莼菜”120亩生产基地落户开化。由于资本进入,与江西婺源交界的长虹乡今年土地流转已达700亩,而往年仅有二三十亩。“因为水净,我们县的清水鱼价格可比同类鱼高出3倍多。”乡党委书记金树明说,“全乡共发展清水鱼20多万斤,年产值500多万元。”
在被称为浙江“绿肺”的丽水,“秀山丽水”引来八方来客,养生产业迅速崛起,丽水市确定了生态休闲旅游业、养生养老房产业、医疗与健康管理业等八大养生经济发展重点;莫干山下的德清县筏头乡,过去众多低小散的竹拉丝作坊曾让这里的空气变臭、河水发黑,现在41家竹拉丝企业全部关闭,不少业主转而开起农家乐,优质的水环境还吸引外国人开起洋家乐,德清的洋家乐已成为长三角休闲产业的品牌。
水中“乘法”:抓好产业转型 治水事半功倍
浙江省正全面推广“河长制”,“到2013年底,省级、市级、县级、镇(乡)级河道将实现‘河长制’全覆盖。”浙江省环保厅厅长徐震说,
在全省,跨设区市的6条水系干流河段,分别由6名省领导担任河长;在嘉兴,已有市级河长17位、县级河长183位、镇级河长1366位、村级河长4298位,覆盖1.2万公里河道。桐乡市推出了“河长、段长、公里长”,对全市47条河道全覆盖。衢州还在全市选拔1480名机关干部,担任1480个行政村的“生态指导员”。
前不久,浙江省省长李强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工作方案。在浙江省政府和李强看来,抓好产业升级,治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乘法”效应。
绍兴市柯桥区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和印染基地,为了治水,149家印染企业全部搬进工业园,集中治污。“过去一直抓转型升级,收效不大;这次治水,却倒逼很多企业转型升级。”绍兴市委常委、柯桥区委书记何加顺说。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在总体产能下降的前提下,柯桥区规模以上印染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比反而分别增长11.2%、15.5%。
在相对欠发达的丽水、衢州等地,许多干部认为,只有起点高,才能缩短与领跑者的距离,甚至产生“弯道超车”效应。据衢州市委书记陈新介绍,衢州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空气动力机械制造基地、特种纸产业基地等称号,新兴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全市正着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及包括生物医药、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内的四大千亿产业板块。
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正在再创新优势的浙江脚下铺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