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学院始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人民大学最早设立的八大院系之一的财政信用借贷系,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培养财政金融领域高级人才的基地。经过60多年的积淀与发展,财政金融学院已成为国内财政金融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重镇,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项指标上继续保持领先水平,特色优势更加明显,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国际交流平台:搭建中西融通之桥
近年来,学院着力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针对学生发展实际需求,注重数学和英文等基础应用课程的教学。学院开设了5门双语课程,采取中英文讲授、互动式教学的方式。
自2007年起,学院专门从校外聘请英语优秀教师团队,利用周末为全体二年级本科生增开英语口语课,并每年举办一次英语口语短剧大赛。结合2010年9月正式启动的“中国金融硕士国际项目”,学院以减免学费的形式特别聘请“全英文硕士项目”的外国留学生,为三年级本科生的口语进行辅导,每年还在学院内举办一次英语演讲比赛,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院将原来只针对本科生教育的“双语教学推广项目”,推广到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在内的三个层次,多个项目同步推进。一个覆盖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包括校内教育创新与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于一体的国际性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形成。学院与海外高校合作开展了多个高层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参与这些项目的学生将同时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与对应海外高校的两个学位。
在日常的国际交流中,学院先后组织了多批学生赴剑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进行访学,并到相应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参与探讨当前财政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此外,学院每年还会选拔本科生参与美国州政府实习项目,让同学们有机会在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芝加哥市政府等机构进行实习,收获宝贵的工作经验,开阔国际视野。
学院每年还大力支持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人大分会、全美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对外交流社团组织的发展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性。
财金学院组队参加在康奈尔大学举力的“国际房地产金融案例大赛”。 |
在各大国际赛事中,财金学子屡屡取得骄人成绩。学院连续5年派员组队参加在康奈尔大学举办的“国际房地产金融案例大赛”,学院团队是唯一一支非英语母语的队伍。作为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亚洲唯一受邀参赛的学院,财金学子每年同在全球范围内邀请认可的顶尖大学金融类本科生一起,在不动产金融学领域展示分析技能和实务操作的顶尖平台上角逐比拼,在海外发出财金声音。
2016年4月,在第13届全球期货模拟交易大赛由4位财金学子组成的人大代表队从世界知名大学代表队中脱颖而出。 |
2016年4月,在第13届全球期货模拟交易大赛由4位财金学子组成的人大代表队从世界知名大学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初赛时获得全球2%的名次,决赛斩获第7名的优异成绩,为首次跻身前十的中国大陆代表队,同时被直接邀请参加美国芝加哥的年度市场会议。
为进一步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自2014年起,学院每年7月举办一次“中美学生领袖对话”高端论坛,旨在邀请美国优秀大学生来华,与中国一流高校的学生一起,用中文共同探讨有关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发展热点等重要议题。
国际视野融入本土关注
2013年初,财政金融学院汪昌云教授随中国人民大学代表团赴美参加美国经济学年会,开展海外优秀人才招聘。目前,财政金融学院已引进拥有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占学院教师队伍的21%。
“把海外财政金融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教学方式方法与我院的教师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为我院财政金融两大传统优势学科再插上腾飞的翅膀。”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说,学院逐步形成了符合学科发展、注重实效的人才引进方略,搭建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成长平台。
引进:“双管齐下”战略
历经几代财金学人的努力,财政金融学院形成和谐、创新、开放、包容的学科传统,汇集了我国财政金融学科领域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具有一支老中青均衡组合、具有强大发展后劲和创新精神的学术梯队。“进一步提高学院人才队伍水平,最重要的就是对‘80后’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郭庆旺院长介绍,学院为此采取了双管齐下战略。
首先是本土引进与海外引进双管齐下,保证优中选优。从2004年起,学院对于引进国内任职教师明确提出高质量标准。2006年,学院将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列入重点工作,2008年起,主要通过全球招聘渠道招收海外名校毕业的优秀博士毕业生。
其次是在引进海外人才过程中管理与服务双管齐下,保证持续的吸引力。学院加强建立常规机制,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教学科研环境和生活保障。同时健全按劳分配激励机制,自筹资金,加大对海外引进教师的投入力度以及在国际发表、国内最权威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等方面的科研奖励。
“财金学院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和谐的氛围,这个是无法定价的。”作为2006年引进的第一位海外人才,张成思教授如今已担任财金学院货币金融系主任,对此深有感慨。
培养:“土洋融合”模式
“要用西方的理念讲好中国的故事。”郭庆旺院长指出,经过多年来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探索调研,财政金融学院提出了“前期有存量,后期有增量”的高端人才队伍目标,大力鼓励海外引进人才与本土培养人才开展合作研究,整体打造一支“学贯中西”的学术团队。
几年来,财政金融学院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学术沙龙、学术论坛、学院自设课题等各种形式加强海外引进人才与本土培养人才的交流合作,增强海外人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借助于学校建立的交流渠道和合作项目,财政金融学院每年选派2到3名本土教师前往海外交流学习。在此基础上,发挥学院的资源优势,出资支持教师赴外交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鼓励与海外大学教师开展合作研究。
据统计,目前财政金融学院海外引进人才发表的成果在同类学科里所占比例最大,很多发表于国际主流期刊上。在2010年和2011年的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立项中,学院引进的海外人才有三分之一获准主持国家级项目。目前学院拥有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相当一部分是近几年引进的海外人才,汪昌云和张顺明还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与此同时,刘振亚教授、张顺明教授、岳希明教授、石晓军教授、魏丽教授、郑志刚教授、贾俊雪副教授、许荣副教授、何林讲师等一批本土培养人才也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英文论文。在美国经济学研究网每年公布的经济领域研究机构和个人排名中,财政金融学院连续五年进入中国排名前25%的机构,位居第11—15名之间,有4名教师进入个人排名前50名。
发展:在厚重人才培养中发挥群集效应
在教育部组织的一次教学培训中,张成思教授应邀为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骨干教师作专场报告,讲解如何突破双语教学中的信息传递难关。2007年,张成思获项目资助,主持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金融计量学》,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双语教学七步法”。几年来,他一直担任金融学-数学本科双语实验班项目执行主任,相继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奖。
作为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张成思回国初期一度面临课堂教学不适应的问题。郭庆旺院长专门与他作了长谈,为他改进教学提出了建议。短短一年后,张成思主讲的课程就列入示范课程。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经验。”在张成思教授看来,国内外高校在教学大纲、教学规划、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从海外回来的教师相对来说视野更开阔、授课方式更灵活,会在更多层面上思考课程设计、充实课程内容、改进课程环节,而回国后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则要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为此,财政金融学院专门设计了观摩课制度,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教学经验。为发挥海外引进教师的外语优势,学院侧重安排他们负责国际留学生项目和采用英文教学的实验班项目。
“这让我们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9级金融学实验班学生姚泽宇说,实验班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多地使用英文教材和讲义,在很多课程中更为注重实践性,并在科研方法上给予同学们具体指导和帮助,对于同学们出国留学和参与国际项目很有帮助。目前,已有2名本科实验班同学在SSCI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要让财金学院‘和谐家庭’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心里。”从课堂、论坛到一年一度的学生英文话剧排演,海外引进教师活跃在财政金融学院各项工作中。
“根据学校全面提升国际性战略部署,财金学院将从学科重点培养和引进速度两方面着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更好地发挥海外教师团队的群集效应。”郭庆旺院长说,队伍建设要在根本上着眼于学生,以培养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往返的厚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