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校长梅国平在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中国日报网专访,针对“双一流”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知识分子担当等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表达了看法。
谈“双一流”:建设“一流本科、一流学科”
如何搭上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快车已经成为教育界时下最热议的话题,梅国平代表指出,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高校具体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还得从自身实际出发。
近年来,江西师范大学从实际出发,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根据学校的基础条件和发展可能,在努力打造一流学科的同时,也坚守本科教育的主业。
梅国平代表解读了他对于“双一流”的理解:“我们把学校的‘双一流’定义为‘一流本科、一流学科’,想通过‘双一流’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创建几个国内一流的优势特色学科。”
就具体建设而言,梅国平代表也给出了他眼中江西师范大学的发展蓝图。他在采访中谈到,在“一流本科”建设上,学校主要是立足于从“教”到“学”、从要素建设到体系改革这“两个转变”,围绕人才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社会需求这“两个有效对接”,重点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建设,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师和教学方式方法、自主发展多样成长这“四个理性选择”,目前基本形成了“学”在中心,各类教育教学要素为“学”而动的育人局面。
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江西师范大学制定了学科“两高计划”:“1152 高峰计划”和“3520 高原计划”来规划引领一流学科建设。梅国平代表谈到:“具体的举措有两个,一是开展学科“六定”工作,即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来增强学科的亮点和定力、合力与动力,我们称之间为‘一点三力’。”
梅国平代表指出,定特色就是打造学科的亮点;定方向就是增强学科建设的定力;定团队就是增强学科建设的合力;定目标、定责任和定奖惩就是增强学科发展的动力。二是出台学科特区政策。对规划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和冲击国家一流学科,实行特殊的支持和考核政策,比如设立院长、院党委书记学科建设特殊津贴等,激发学院一把手抓学科建设的动力;通过扩大院长经费权、人事权等,提高院长组织学科建设的权力;通过评估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学院全员收入挂钩等,加大学院学科建设的外部压力,激发全员进行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对于“双一流”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梅国平代表认为难点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现在人才的竞争非常激烈,江西师范大学作为中西部地区高校,在区位、平台和资金上都没有竞争优势,不仅引才难,留才也是个大问题。二是资源投入的问题,像东部高校一样获得大量的投入比较困难,因此对于资金使用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管理机制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更灵活,更能够促进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也是个大问题。
谈人才:人才工作要做好“五件套”
谈及人才建设和利用,梅国平代表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他的理解:“人才是一种市场资源,哪里能体现价值,人才就会流向哪里。防止人才流失,做好人才引进,根本在于要让人才体现出他的价值。我觉得人才工作要做好‘五件套’。‘五件套’是指‘银子、场子、位子、圈子、面子’,所谓‘银子’就是要解决好薪酬和经费问题,所谓‘场子’就是要解决好发展平台问题,所谓‘位子’就是要委以重任,所谓‘圈子’就是要帮助建立相应团队、融入学术前沿,所谓‘,面子’就是尊重人才,营造人才光荣的氛围。”
对于乡村教师这个教育人才群体,梅国平代表也表示了他的特别关注。他谈到,教师质量决定教育水平,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从教,根本上要从激励上做文章,从要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从教,变成优秀教师要到贫困地位从教,这个路径有很多,比如政策性要求、荣誉性引导等。但梅国平代表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因此要大幅增加贫困地区教师人员经费投入力度,并逐步形成“越是山区、越是边远、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此来显著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谈担当:不忘初心、服务社会、坚守良知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强调,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结合江西师范大学实际,梅国平校长提出,当代知识分子要做到实干担当和积极作为,要努力做到三点:
一是要有不忘育人的初心。江西师范大学始终坚守本科教育的主业,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进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建设,着力满足学生对专业、对知识和能力结构、对教师及其教学方式方法、对自主发展多样成长的四个理性选择,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培养造就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要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创新运用新兴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要有服务社会的用心。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江西师范大学积极推动科研从问题导向转变为问题和市场相结合导向,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资本的有机结合,使更多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了“糖、布、剂、膜、湖”五朵金花,每年产出经济效益上亿元。目前,学校正在以他们为基础组建药学院和材料研究院,进一步提高学校直接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向来主张积极入世,尽自己所能来改变世界,造福百姓。高校的知识分子除了教书育人外,还肩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职责。既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自主创新、追求卓越;又要扑下身子,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真正造福人民、惠及社会。江西师大的教师也就有担当和作为,他们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纷纷走出书斋,投身实践,用双脚丈量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撰写了大量调研报告,其中有18份研究报告获省委省政府领导27次批示,其中主要领导批示10次。许多建议已经变成政策文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要有坚守良知的恒心。人们常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既要有“修身、齐家”道义感,也要有“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感。江西师大素有“术德兼修”的育人传统,近年学校更是弘扬师德文化,通过实施本科生德育、学业双答辩制度,开展师德体验活动,举办“弘德”师德论坛等活动,努力让师大校园成为区域的道德高地和文化沃土,让大学生在此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江西师大的师生也一直坚守师德的底色,在塑造道德风尚中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多年没有发生不良师德事件,我们的校友有许多是居庙堂之高的知名校友,但更多的校友是一直默默奉献在城乡的三尺讲台上,虽然很平凡,但走在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