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国日报网站总裁张平)]:大家下午好,本次论坛分论坛的主题是“网络媒体与中国国际形象”。在我的记忆当中,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已经五届了,还没有哪一届的论坛上提到“网络媒体与中国国际形象”或者是网络媒体与外宣的主题。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参与主要讨论的嘉宾:首先是中国网执行副总裁李家明,坐在李家明旁边的是上海市新闻办副主任徐世平,接下来是搜狐网副总编辑孟波以及中国江苏网总编辑贾桂林。

首先有一个问题,网络媒体与中国国际形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两个误区。

首先,我想就一个误区请在座的嘉宾讨论一下。

很多人认为网络与外宣是外宣网站的事情,为什么跟中国江苏网等地方媒体有联系?为什么跟搜狐网这样的商业网站有联系?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首先请李家明先生点评一下。

[李家明(中国网执行副总裁)]: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一看这个论坛,熟人比较多,所以感觉是自己找人聊聊天。

刚才中国日报网站张平总裁说了网络与外宣的问题。据我所知,当时中央成立这五个重点新闻网站,它的最初出发点就跟外宣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当时五个网站是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等等。而且这五个重点新闻网站是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同时也是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的方案成立的。当时,中国网、中国日报网、人民网这三个网站主要都是侧重对外。现在各种情况说明,在各种传媒形势当中,真正有效或者是对外传播最便捷的途径,那就是网络,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互联网这个特性,所以网络与外宣是一个永远的话题。

(2006-11-30 16:18)

[主持人]:我想问中国江苏网总编辑贾桂林先生。从他的角度来讲,网络与外宣是不是只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外文频道的事情?

[贾桂林(中国江苏网总编辑)]: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主要是通过平面媒体、报纸和电视台了解新闻。有了互联网之后,好象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上网阅读。这实际上是另外一个误区。我觉得对外宣传是一个特殊的艺术,绝非等于互联网本身的制作,你所产生出的产品等等,都是对外宣传工作。

[主持人]:下面请搜狐网的孟波副总编来就商业门户网站与对外传播中国国际形象的关系谈谈看法。

[孟波(搜狐网副总编)]:我们的搜狐网有两点多亿的点击量,其中有上千万来自海外,这个数据就很清楚地回答了主持人的问题。

[主持人]:其实这个问题在两年以前在第四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谈到。就是网络外宣不光是几家有外文媒体的网站的工作,其实是要依靠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一起来向外树立中国形象。

很多人认为,只有英文内容才是外宣,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为什么提到我们的地方新闻网站有中国江苏网,因为在海外、在海外有很多江苏籍的华侨,他看了江苏网站的信息,他可以跟他周围的侨胞、周围的外国人来讲中国。

刚才贾桂林总裁就提到了中国江苏网有10%左右的点击量来自海外。如果我们把怎么“追求和谐社会”的努力通过网络对外传播出去,这也是网络与外宣很好的结合。

第二个误区是很多人觉得,要利用互联网作外宣工作。现在我把它改为“如何借助互联网来做外宣”工作。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请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席伟航副主任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徐世平副主任两位,就两个字的改变来谈一下你们的想法。

[席伟航(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我个人对这个问题还是有点切身的感受。1999年受北京市的委派,到加拿大创办了一份中文报纸,有关中国新闻的一个简体字周报。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我们在调研的时候,一些老华侨、新侨人就说,你们怎么才来啊?说我们都想给中央写信知不知道?在外面,我们遇到外国人对我们的诬蔑,以及其他有关中国的不好的事,我们一个礼拜抬不起头来,但是国内有那么好的事没人去说。所以这就是我们当时办这个中文报纸的动机,最后这个报纸坚持了3年。

有了互联网,我想这是一个传输信息的最好渠道,成本低、速度快、信息面广,不受任何地理上的制约。刚才提到一个外宣,我们外宣理念要变。如果我们一味强调要利用互联网来做外宣,这里面就包含一个模式,那就是我们想把我们的东西传递出去。但是互联网自身的规律是什么?是一种网民自主阅读式的,他希望了解他想看到的东西。所以传播的需求和受众的需求要借助互联网做一个很好的宣传,这样我们外宣才能更加有效。我就先说这些,谢谢!

(2006-11-30 16:42)

[徐世平(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我觉得这个题目也是蛮大的。记得我1996年从美国回来的时候给有关部门写了一个调研报告,就是“关于中国的外宣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状况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用印刷或者是传统方式在美国做外宣工作碰到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语言方式、文字方式。反过来讲,外国人怎么了解中国人?过去的渠道是比较简单。最早是通过人,比如看到老蒋、老李知道中国人是这样,最后一综合,结果中国人就是那些穿长跑、马褂的。后来是通过电影等等各式各样的方式,然后是电视、广播,其他的媒体。

我觉得我们过去的做法有两个问题。以前认为把中国的东西送到国外就可以了,不管这个东西、这个展览、这个图书、这个报纸有没有人看。这跟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把产品做出来就行了这个思维方式是一样的。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做外宣肯定不能得到很大的效益。现在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

但是,有了互联网这个问题是否解决了?我认为还没有解决。我们办了这么多网站,实际上在境外有影响的网站寥寥无几。可以了解一下,哪个外国人了解中国是通过我们的外宣网站来了解的?很多外国人想来中国,想了解上海,肯定是先上雅虎了解有关上海的信息。所以我觉得是利用也好,借助也好,中国互联网确实给中国的外宣带来很大的机遇,但是归根到底我们要从思维方式上有根本的改变。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要贴近外国人,了解外国人是怎么阅读的,是用什么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的,然后再谈用什么方式。我觉得最关键的不是载体,而是做外宣的人的思维方式,这是最根本的。
最后,我想补充一下,互联网的对外宣传也好,对内宣传也好,在目前状况很难有一种界定。你说我这个是外宣、内宣或者是新闻,很难规定,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只能在不断传递中通过我们的工作把我们想传递的信息有价值地传递给别人,这就是目的。

[主持人]: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记得去年参加的一个论坛,有一个嘉宾就提到,有的时候内宣跟外宣很难区别。刚才我们提到一个,就是网络与外宣的观念改变,这是一个公约,接下来就是如何来实现的问题?如何把你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内容制作或者是宣传,这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我们经常说,如果一个外国人听了一场很好的中国京剧,看了一个很好的展览会,或者是到云南来旅游很愉快,这就是对你这个国家、对你这个民族的肯定。那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把问题传播出去,这当中确实是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李家明(中国网执行副总裁)]:说到外宣大家可能有各式各样的认识,因为外宣在我们国家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少年以来,需要把我们自己的情况,甚至是我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告诉他们。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大家一直在研究什么叫外宣?实际上随着传媒形势的变化,外宣和内宣本质性的区别,其实是越来越模糊了。

但是在对内、对外传播问题上我有两个想法。

第一,说到对外传播,就是对外传播其实是有一个大背景的,就是国家的情况。国家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大了,人们对我们国家的重视程度就高了。

我去外国考察的时候了解到我们曾经有一本外宣刊物可怜到什么程度?在美国的发行量一个月才4000份,这个还不是真正有效发行,这几年还包括一些赠送,让这样的一些媒体去树立中国的形象,那简直是很不实际的情况。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在对外宣传的时候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想想对外、对内宣传,在这种宣传效果的获取上,它的规律是相同的,在宣传效果上是相同的,为什么呢?作为一个媒体,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能够让大家认同选题,或者是内容,感觉一个最最基础的东西就是针对性,看它是不是符合别人的需求。

但是说到对外树立中国形象的问题,互联网也有特殊之处。那就是说到互联网树立中国的形象,首先要研究外国人的需求,研究外国人的需求跟了解内部的需求相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果说专门搞对外的和对内区别恐怕在这里。

比如中国网,它覆盖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在这个网站当中,来自境外的访问比例是比较高的,占到40%。它为什么来自境外的多呢?这是因为我们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怎么样让外国人来注意。因为实际上我们自己也有一个体会。咱们自己在国内,谁去看国外的网站,除了工作需求去搜一下,利用雅虎搜查一些东西,但是国外哪些网站是我们经常上的,很少很少,在国外也是如此。你说中国这些网站,德国人、美国人谁专门去上中国的网站呢?就是刚才世平说的这个调查,但是我们的调查通过互联网来树立中国的形象,我们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因为有一个推广的问题,有一个贴近的问题,有一个服务质量问题。如果说关心中国的那些人,因为互联网是一个比较容易获取信息的渠道,它一旦注意到这一点,同时也能够满足他的需求,从这一点我们来通过互联网来树立中国的形象应该说是非常有效的。

[主持人]:刚才世平提到一点很有意思,就是外国人怎么样来看中国政府,或者是中国媒体办的网站。不管怎么样,不管我们怎么做,我们跟外国人讲的是中国日报网站是从事外宣的一个网站。其实搜狐是一个商业网站,同时也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一个公司,其实它的这个身份来传达中国的声音,或者是传播中国的声音,表达中国的观点,他对外国人来讲,它的可信度相对来讲,有的时候反而比我们政府办的网站更加贴近。鉴于此我想听听孟波谈谈,如何传播中国声音?如何利用你们现在的特殊身份、地位达到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目的?

[孟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接着上海外宣办主任提到的,外宣的声音实际上只是第一个方面,就是说我们的信息、新闻采访、新闻包装要符合外国人的口味,这仅仅是一方面。我是在宣传,我是在传播,把你的真正大事传播出去。因为新闻报道你有你的角度,我有我的角度。还有你的推广,你的插入点是在哪里?第三个问题,每个人都是我们的新闻大使,实际上我们的网络也好,媒体也好,它只是一面镜子,所以说我们在外宣报道当中,应该更多地实事求是。

[徐世平]:我想起一个例子,就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落成的时候,所有的媒体都登了照片。照片是什么呢?一般是两种.一种是剪彩,这是我们媒体惯用的手法,场面很大。第二张照片是表现这个机场多么的宏伟、多么的壮观,几乎所有的媒体是这样的,只有一家不是这么做的。它画了一张图,告诉别人浦东机场建好以后,来到上海的方法是什么,出租车怎么坐,价格是多少,很简单地画了一张图。这张图就引起了很多外国人的注意。

[李家明]:有这么一个事情,就是在1989年,当时整个国际上非常紧张,新华社的一个记者写了一篇文章报道南京人去看樱花,写得很好,就是老百姓的心情、反映等等,这一篇报道引起了国外的高度重视。就是这个实例。仅管这只是一篇一般的报道,在当时大的政治背景下,外国人就会认为中国社会还是非常好的,老百姓都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心情舒畅地去看樱花。所以说到外宣跟外国人怎么认识你,通过什么事情能正确地认识你有关系。

[孟波]:回到刚才的问题,就是网络媒体怎么样树立中国的形象?我也是刚到网络部不久。比如技术的一个问题,怎么样靠网站自己来解决。这个我觉得互联网协会,我们的中介组织应该发挥作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理性,比如说前段时间章子怡演了一个日本的艺妓影响很大,比如“9·11”事件等等,很多外国人关注一些中国人的非理性反应,这一部分其实并不代表中国广大网民。

[主持人]:我们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些照片拿出来给我们看,但是我们觉得这一小部分并不代表我们中国的全部,并不代表中国网民的主流。

(2006-11-30 17:16)

[孟波]:这是一个舆论平衡的问题。有一个说法是80年代外国的记者到中国看熊猫,90年代到中国看吃,21世纪是商户。中国在变化,中国发展的成果,我们的网站有义务去设置一些话题来进行宣传。

[主持人]:要引导舆论,我们通过一些策划把中国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孟波]:刚刚说到中文报道,实际上我还想说说英文报道,实际上我们要加大英文报道,在世界互联网英文的报道占了80%,中文报道占0.4%。想了解中国的信息,找不到英文信息,所以要整个加大英文报道力度。

[主持人]:下面请席伟航来谈谈怎么样借助互联网来提出宣传,怎么样利用互联网提高外宣的效果?

[席伟航]:我觉得是现在在国际传播的领域,恃强凌弱的局面应该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在互联网上我们的情况略微好一点。好象现在网上的中文信息的总量在20亿到30亿,这个数字跟国际互联网的总量200亿到300亿基本上是1/10,可见我们以中文,包括繁体、简体这样的数字来报道应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互联网的传播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但是另外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的媒体在国际上始终处于劣势,大家公认中文是非常难懂的文字,所以以中文来传播中国的形象,应该说是一个辅助工具,大量的还是以西方的形式来进行传播。所以前一段我们在一次会议上,北京有一些商业网站也说,要在明年围绕奥运契机,开展一些新的报道。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因为奥运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吸引全球网民关注的平台,而且是最直接的,除了电视之外,可能这样的网络传播效应会得到一个更大的延长。所以我们觉得,如果做好了奥运本身,我们可以做到多元,一方面国家的形象,奥运的这种盛况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播。另外一方面,互联网本身也可以把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到全球。

但是我们也知道,对于抓住奥运契机,网络媒体自身还有很多有待于自我提高的地方,比如今天闵老师提到的网络暴力问题,讲到中国的网民在向“暴民”发展的潜力,有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潜力,我们网上还有一些很多不文明的、不健康的东西,这都可能是阻碍我们网络媒体向世界迈进、向一个能够对全球网民所认可的形象迈进、向AOL或者是MSN迈进的阻力。所以网站在这方面应该看到自己需要得到自律和自我的提升,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主持人]:现在请贾桂林总裁谈一下,网上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其实在损害着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网民的形象、中国老百姓的形象,对此谈一下你的看法。

[贾桂林]:不可否认,有一些网民受自己的个性特点影响,会做一些不同程度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事情。但是我个人觉得,从网络媒体来讲,我们自己从管理当中真的树立比较强的对外意识,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解决。这可能说得比较多一些,比如我觉得因为这次论坛确定这样的分论坛,我觉得这个论坛设得非常好。为什么呢?我觉得从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它的全部特性来看,网络媒体或重点新闻网站应该成为或者是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先遣队。

因为什么呢,从大的形势来看,现在实际上国外、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有所变化,这个变化就给网络媒体提供非常广阔的空间。比如现在的报道,从政治转向经济、文化、社会,然后从报道的频率角度讲,应该说主要的西方主流媒体,不是说每天都有,但是几乎都有报道。最早开始的是你说什么他转什么,现在开始有策划地对某一个,比如说一段时间中国发生了什么,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这种变化恰恰给网络媒体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这是从我们管理者的角度讲。从形势角度也有一个,如何在包装问题上更好地、更多地塑造我们的形象。中国日报和中国网,我们应该相信这几家专门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在审美风格是比较接近西方媒体。后来从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说从这个角度看还是比较像。

[主持人]:谢谢贾总!论坛是一个互动的平台。因此,下面的时间欢迎大家提问!

[现场提问]:我来提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因为外宣问题是很严肃的问题,现在的宣传我们感觉很多内容上是不是该讲,不知道该由谁来管?

比如维和问题,还有参与的抗洪救灾等等,有关这些的宣传,应该大做特做的东西没有做,没有网站在做,但是有些网站想做的又做不了,这个应该由谁来管?

第二个,我觉得现在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像电视、广播、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上,对这一块的投入非常大。但现在实际上就是,在国外我们的电视能不能落地,落地后有没有人看?广播也是这样。但是互联网现在很多技术都可以做到全方位的,但是就没有人给这方面加大投入。

再一个技术上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今年7月份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到西欧访问的时候,我们到人家酒店大厅、机场里都去上网,但马上就遇到问题,都不可以上。原因是什么呢?所有的机器里面都没有中文的插件。但有日文的、有韩文的。所以外宣这块的这个问题应该由谁来解决?

[李家明]:你谈到的这三个问题,也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因为外宣确实有它一个特点,今天我们老在说“外宣”这个词,但是对外又不能说外宣,只能说是传播。要不然就有很浓的政治色彩,这样容易引起境外很多人的抵触心理。

就我的体会,你要通过互联网来对外,树立中国形象,实际上在这个领域内,很多东西具有一定的灵活度,比如说哪些东西可以报,我们已经习惯上面必须有表态我们才做。其实我们有些网站自己在选题上,在内容的判断上,就总是有一个紧箍咒,自己总是吓唬自己。实际上事实证明,现在我们的国家在强调对外传播的时候,尤其是互联网方面,你如果想达到对外传播的好效果,在这方面是允许有你自己的自选动作的。这是第一。

你说的投入问题不止是互联网投入不足。实际上就是任何一个事情,你要壮大了,它都会逐步地改变它的影响。刚才我说的,比如说我们中国现在越来越受世界关注了,比如10年以前中国,你是什么感觉,人家对你什么态度。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出国,觉得国内甚至有的东西比国外好一些。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有了这么一个基础,这是我们真正搞对外传播的好处。

美国有没有像咱们这么去专门研究,要通过什么形式、用什么手段来让你了解我,认可我?它不需要,因为美国的实力太强了。所以随着我们国家国力的提升,我们话语权的增加,有很多效果会顺其自然的发生。

你最后的一个问题是没有中文环境。跟前面两个问题是相联系的,目前中国我们影响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它没有把你作为最重要的,最应该关注的对象,所以它就不给你提供中文的插件。

[主持人]:关于这个问题能不能报,那个问题能不能报,其实中国日报网站有一条原则,除了有硬性规定的不能报的,如何来判断能不能报?一个是不是对国家利益有利?我觉得对国家利益有好处的完全可以报。

[现场提问]:我这么多年有很多疑问一直想不通,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尽管网络无国界,但是我们还是强调内外有别。另外一种情况反过来是对外可以报,对内不报。我们经常也有这方面的情况,这个东西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不是有影响?

还有一个,现在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知名人士或国际媒体,有关中国的评论或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那么国际舆论可不可以为我所用。还有一个多元化、声音多元、立体多元,这方面也想请教一下。

[徐世平]:你提的都是严肃的问题,比较大,如果中央领导坐在这里回答可能比较好。

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国家是带来很大的改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相信我们很多的传播提法都会有改变,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我觉得,从外宣的角度讲,对国家利益、处理国际形象有利的,很多东西还是可以做。

此外,我觉得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只有接触这个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再好的东西没有接触,他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是为零的。

所以我们要有比较好的心态来看宣传中国的前提。我相信会有改变,至少从我们上海的角度讲,上海现在几乎很少隐瞒消息或者不报消息,几乎全部都报,但是报的方式方法还有改变,不减有增,这是一个进步,我相信中国也会有这个进步。

[席伟航]:我刚才听了,确实觉得我们的外宣工作确实是很难做了,做了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的问题。你刚才谈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国际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不可以利用。

我想这个答案现在也是有限的。我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东西,国际媒体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是带着强烈的有色眼镜的。比如这两天关于俄罗斯特工在英国被谋杀的情况,就是被国际一些组织联手重新掀起他们的仇恨,他们指向的目标、最终的动机都是丑化俄罗斯。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互联网媒介,而且站在符合国家媒体的角度来进行有效的传播,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问题,说到外宣的一个多元化的问题。我想我们外宣的多元、多样是必须的。但是我想也要把好关。所以,在外宣多元化方面,我们还是要考虑怎么样报道国家全面、积极的形象,我们不能用外宣多元作为一个借口,从而把不利于我们国家形象的东西发出去,所以这就是我们外宣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所在。

[主持人]:这样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想问席伟航和徐世平。外宣主要还是靠一个机遇,要抓住机会。现在,我国的外宣就面临着很好的两次大的机遇。这两次大的机遇,一个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一个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如何借助这两个机遇,通过网络展示中国的形象?

[席伟航]:首先我想作为受动者来说,全世界的网民都有一个了解北京奥运或者是奥运整个赛程的需求。第二,我想作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它也有借助奥运这样的契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吸引更多的点击率的愿望。作为政府部门,当然是希望借助奥运契机,把中国改革开放站在一个高速发展、和平崛起基础上的大的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这三个积极性的结合,就是做好这个奥运宣传的核心。在这方面我们作为政府也考虑,从明年开始加大对网上奥运的宣传,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规划。

比如我们明年组织开办一些奥运网上展览,而且我们要搞一些有效的项目,要让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网民来关注北京、关注奥运。但是我想,这里面主题还是一个网站,尤其我们国家的8个重点网站,你们是网络新闻的最大支柱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看我们的商业网络,我们希望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这个传播领域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把这方面的信息传播得更远更好。

还有一个,北京的奥运我们想怎么样让全国的网民更加关注,我们现在还有一个想法。要结合、要联合一些国际的网络媒体,比如说Google。我们怎么样利用搜索做一些活动。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考虑的。

[主持人]:刚才讲到一个我特别赞同,就是外宣或者是利用网络树立中国形象,还有一点就是怎么样利用别人的品牌做中国的品牌。就是拿中国日报来讲,我们跟《纽约时报》有合作,我们跟英国《金融时报》有合作,有他的品牌,有他的传播手段来传播中国的信息。这是一个,我们把它叫做“中国网络外宣2.0”的概念。

[徐世平]:这个事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回想一下当年新浪是怎么起来的,强国论坛是怎么起来的。从上海的角度讲,我们再做一个未来三年的行动计划,就是那时所有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通过虚拟网络来参观世博会。相关的方案都在制作当中。也就是现实的世博展览和网上的世博展览是没有界限的,是相同的。这可能是互联网也好,世博也好,带给上海最大的机遇。

[主持人]:以后最好是立体的。

[徐世平]:完全是三维的。

[主持人]:我们的论坛就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大家再说两句。

[李家明]:外宣或者是树立中国形象,最最重要的只要是符合需求,你的效果就是最最理想的。

[孟波]:有人说中国现在的国际影响是在两个角色上摇摆,一个是天使,一个是弱智。

[席伟航]:我想是这样,网络媒体能够为塑造一个更好的、全新的中国形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国家的强大也意味着我们网络媒体要更好地发展。

[贾桂林]:网络媒体也应该成为塑造中国网络媒体形象的主力军。

[主持人]:我觉得网络媒体应该是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主力军。本届论坛的分论坛四“网络媒体与中国国际形象”,就到此结束,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中国日报网站,我们感谢各位的参与,谢谢大家!

(2006-11-30 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