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留尼旺岛居民出现严重蜕皮症状。
法国科学家正在研究名为“基孔肯雅”的病毒。
环球在线消息:据法新社5月23日报道,科学家日前对一种名为“基孔肯雅”(chikungunya)的蚊媒类病毒的基因展开了研究,这种病毒的知名度虽不如“禽流感”或“非典”高,但在印度洋诸岛已呈蔓延趋势,造成30多万人感染并患病,数百人丧生。而且由于传媒蚊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分布广泛,因此可能出现更大规模蔓延。
***1/3岛民被病毒“压弯”
“基孔肯雅”是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思是“令人弯腰屈背”,而这正是这种病的一大表征,因为病毒会使病人的肌肉和关节剧烈疼痛、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其它症状消失后,疼痛还会长时间存在,病毒虽然不会致命,但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人死于其它致命疾病。
2005年初,“基孔肯雅”在印度洋上的法属留尼旺岛爆发,当年12月,传播速度突然加快,每周新增病例高达1000人。迄今为止,岛上已经有25.8万居民受感染,占全岛77.7万居民的1/3,其中219人因此直接或间接死亡,而且患病人数仍在继续增加。
病毒随后在留尼旺岛附近的马约特岛、塞舌尔、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登陆,这些地方正式登记的病例已超过6000例。而法国本土也检测到了40多起病例。法国总理德维尔潘今年3月结束了对留尼旺岛的访问回到巴黎后,向记者承认自己被蚊子叮了。虽然他微笑着想让人们放心,但从电视上看,他的微笑颇有些不自然。最近,印度、马来西亚也相继报告了数百起“基孔肯雅”病例。
***都是蚊子造的孽
法国政府向留尼旺岛划拨了1.1亿美元的紧急卫生援助款,并向该岛增派驻军400多人,展开“军队灭蚊”战役。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或疫苗,法国巴斯特研究所正在破译“基孔肯雅”病毒的DNA序列,希望能找到疫苗的研制方法。
日前,巴斯特研究所在网上的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杂志(PloS
Medicine)上发表了第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从121名病人身上获得了6种变异病毒样本。病毒的一种名为E1的基因序列显示,它的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是深褐或暗黑并具有银白花斑的“花蚊子”,广泛地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而且也扩展到了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嗜人血的“家蚊”,是传播黄热病和登革热的重要媒介。白纹伊蚊也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之一,原发地在东南亚和亚洲温带地区,后扩散到澳大利亚、非洲、美国、墨西哥、巴西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
专家指出,由于这些蚊子的分布地区广泛,它们很可能像传播黄热病和登革热一样把“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
***病毒根源在非洲
对“基孔肯雅”DNA的研究也显示,这种病毒早在1952年就在非洲出现过。当时,在非洲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的一个村庄里,有60%至80%的人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同样的病例多次在坦桑尼亚、刚果、扎伊尔、津巴布韦、乌干达、南非、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莫桑比克、安哥拉、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发现过。1965年,印度有30万人被传染,罪魁祸首也是“基孔肯雅”病毒。
研究者认为,这次在印度洋诸岛爆发的“基孔肯雅”病是从非洲“引进”的。所不同的是,病毒出现了多次变异,变得更具攻击性和传播性。病毒2005年9月在留尼旺岛曾出现一次变异,这才导致后来传播速度的突然加快。(康娟)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