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在线 >环球博览>文化教育
俄罗斯文坛的佩列文现象的怀旧与担忧

[ 2006-06-05 10:48 ]

 

环球在线消息:在一位当代作家笔下,大都市的“雅皮士”、暴富者、下海知识分子个性鲜明,他们的形象无不被揶揄和调侃的语言塑造出来

在莫斯科,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经常可见专心阅读文学报刊和书籍的人。在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里,文学作品的借阅量也最大。若有亲朋好友聚会,小说诗集常被选作馈赠佳品……

俄罗斯是一个酷爱文学、酷爱读书的民族。在苏联时期,经典作家的选集和全集动辄印数几十万,大型文学杂志的发行量甚至逾百万。苏联解体后,社会阅读取向的多元化,欧美大众文化和影视娱乐的侵袭,以及市场化对民众行为和心理所造成的影响,都使得俄罗斯文化中所谓的“文学中心主义”特征有所弱化。然而,俄罗斯文学仍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家与文学也始终是大家平日里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佩列文,就是最近几年俄罗斯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位当代作家。

出生于1962年的维克多·佩列文,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但走红是在苏联解体前后。当时,文学界普遍萧条,他却像一匹黑马杀了出来。有人说,他的作品“像可乐一样畅销”;也有人说,那些“除了电话号码簿外什么都不读的人”如今也在捧读他的一部又一部新作。他陆续发表的中长篇小说有《黄色箭头》、《蓝色灯笼》、《“百事”一代》、《恰巴耶夫与虚空》、《昆虫生活》、《转折时期的辩证法》等。

佩列文的作品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对苏联解体后的新俄罗斯现实的关注,其作品主人公多为大都市的“雅皮士”、暴富的“新俄罗斯人”、下海的知识分子以及“喝着可乐长大的”新一代俄罗斯人等最能体现社会转型期特征的人物;二是他的作品语言机智、随意,并带有较强的揶揄和调侃风格,结构上充满大幅度的时空跨越,与这种“后现代”风格相呼应的,是其作品体现出的一种既冷静又反思、既随意又深刻的主观态度,面对历史和现实,佩列文和他的主人公们似乎不再在意或热爱什么,同时也不再拒绝或仇恨什么。他仿佛在通过自己的创作进行某种消解,在他这里,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模糊了,小说体裁的诸多内在规定性也受到了挑战。不过,在他的消解之中分明又有着淡淡的怀旧,在他的嘲讽之余又流露出深深的担忧。

苏联解体对俄语文学造成的冲击,或许并不亚于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冲击:文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在顷刻间瓦解,文学受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突然发生空前转变,传统的文学生活被彻底搅乱,所有的作家及其作品都不得不重新洗牌。10多年过去了,新俄罗斯文学在喧嚣的时空背景下渐显出诸多悄然的变化。首先是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广大俄语作家或主动或被动地与政治生活拉开了一定距离。其次是文学风格的多元化,苏联解体前后,在20世纪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发源地俄罗斯,各种文学创作方法各领风骚,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兴起,更是后苏联文学中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有人说,苏联解体前后的俄罗斯社会可能是世界上最适宜后现代思潮滋生和发展的土壤。但是,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毕竟是强大的,渐渐恢复元气的现实主义文学又重新在俄罗斯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今日俄罗斯,颇受欢迎的当代作家当然不止佩列文一人,新俄罗斯文学的整体风貌是由许许多多个佩列文组合而成的。但佩列文的创作能给人以这样的启示:新俄罗斯文学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进行调和,在历史与“后现代”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来源:人民日报

 

一周新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