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菜名该怎么翻译?
[ 2007-08-08 10:48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为杜绝将“宫保鸡”翻译成“政府虐待鸡”等错误翻译,中国科技翻译协会等近日共同发起“迎奥运——传神诠释老字号”公益翻译活动,拟从8月6日至9月25日,向全世界翻译志愿者或翻译爱好者征集“中华老字号”的外语译法,要求能生动传达原文意义和个人理解。

翻译界有一个很著名的笑话:不知哪位译者把上世纪60年代具有颠覆意义的、来自利物浦的四人乐团the Beatles(原意为“时髦有男人个性的小妞”)错看成了the Beetles(原意为甲壳虫)。于是,这个四人乐团就被译成了“甲壳虫乐队”。后来有人发现了这个漏洞,就结合四人的长发特点运用音译的方式将乐队的名字改成了“披头士乐队”。不过,由于先入为主,尽管是一种毫不相干的昆虫,“甲壳虫”依然是该乐队在中国大地上较为正式的称呼。

看来,只要不伤大雅,相对于名字是什么,人们更看重事物内在的质量。具体到中国源远流长的烹饪艺术和花样繁多的菜肴,追求每道菜的译名都能符合“信达雅”的标准,无疑是一桩声势浩大的工程。有的菜名,比如“贵妃鸡”,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典故,莫说翻译起来的确存在困难,即便能勉强译成“贵妃爱吃的鸡”,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的外国人士,听起来也难免一头雾水。

把“四喜丸子”翻译为“四个高兴的肉团”;把“童子鸡”翻译为“还没有性生活的鸡”;将“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将“宫保鸡”翻译成“政府虐待鸡”……这些译名就显得不伦不类了,想必外国人看后再难下咽这些菜肴。而闹出此类笑话的原因,多数都是拘泥于形式,生搬硬套的意译造成的。

依国际惯例,翻译方式可分为意译和音译两种,而对于名称类的翻译,大多使用后者。当然,本着便于外国游客理解的目的,对那些较为直白的菜名尽量采用意译的方式。而对于那些实在无法用英文准确表示出来的菜名,与其绞尽脑汁用意译的方式弄一些极不确切、有时还损害我国菜肴形象的译名出来,还不如采用音译的方式来得直白、易懂和更容易被人接受。

所以在笔者看来,规范和统一中国的传统菜名是必要之举,但不必拘泥。只要不让人家看着发笑乃至大倒胃口,把中国菜肴的质量提上去,就算直接以汉语拼音命名,仍不失为一道佳肴。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编辑:夏亚)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