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中国的驾车体验:大开眼界,心惊胆颤
[ 2007-09-17 08:59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14日报道:外国人在中国开车可以是一种心惊胆颤的体验,也可以是一种大开眼界的机会。《中国日报》澳大利亚籍编辑白李诚对于外国人在中国驾车体验做出了精辟的描述:

坐上出租,从机场到中国新家的路兴奋、传奇又满载着期待。地平线在建筑高塔的切割下若隐若现,中国的经济腾飞呼之欲出。银白色的宝马飞驰而过,马拉大车的中国时代已经过去,生活方式在转变,机会,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蔓延。

当你在汽车的后座上憧憬未来的时候,一辆黑色的轿车忽然穿梭而过,你的心头为之一震,还在为刚刚的呼啸忐忑,而出租车依然行驶,转而映入眼帘的是街道的喧嚣和嘈杂。

高速公路三车道,而实际的交通却似乎是四车道行驶。高速公路不能满足要求,很多司机便随意穿梭于不同的车道之间,有的甚至在两个车道中创造了他们独立的新车道。没有人用指示灯,唯有汽车喇叭的哇哇声不绝于耳。忽然间,一辆车切入到你的前方车道,不带任何征兆,你的心跳肯定会再次加速。

欢迎来到这个中央大国的道路网,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机动车消费市场。

同样,根据最新的政府统计数据,这样的交通系统每年吞噬着89,000人的生命,平均每天死亡人数高达245人。

在过去的五年里,上百万人加入了有车一族的行列。仅北京一个地区,每天就有1000多辆新车驶入公路,无经验的驾驶和不断攀升的车流量也增加了潜在的交通危险。

尽管风险很高,很多外国人还是选择迎接这个挑战。因为驾照给了他们猎奇赏景更大的自由。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外国人,有了驾照就可以恣意享受突发奇想驾车出游的乐趣,而不用费得周折去租车。逢周末携三两好友在长城脚下兜风的感觉真的妙不可言。

大部分在中国的外国人都来自有丰富汽车文化背景的国度,驾车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他们从十几岁进入四轮行驶时代,公路行驶的经验对于应付中国的路况可谓大有裨益。当你明白交通混乱已经是一种常态,你就会学着去适应并安全行驶。

要想拿到驾照,你必须参加交通规则的考试(见本篇断章),还要参加体验并提交表格。而且还有一本1000题的参考书要读。其中有一些关于中文道路标记的问题,但是不多。这本参考书价格是150元(20美元),但是5年有效的驾照本身也只有不到30元(4美元)。

中国最重要的道路交通规则是右侧通行。耐心的跟着人群走很重要。易怒的外国人不要考驾照。因为无转向灯和无征兆的超车时有发生,一般这会激怒开车的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突然插队的现象也司空见惯,所以没有耐心的人最好还是选择出租车出行。

但真正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司机之间的和谐气氛。除了那些横冲直撞的驾车行为,比如在繁忙的高速路上忽然来了个U字型大转弯,绝大部分的中国司机都对此很容忍,不太放在心上。在中国我基本上没有碰到因为汽车熄火引起的公路口角,这和西方大不相同。我在美国或者澳大利亚开车的时候,都曾看见过开车的人将一个“路霸”追到下一个路口还隔着车窗敲打。但在中国,这种事情非常少见。

中国的交通还需要一个规则:那就是要知道怎样安全驾驶。骑摩托车的人和卡车司机比一般开车的人更熟悉这个思维。安全驾驶就是要对周围的交通状况保持敏感,并根据变化加减档。经验老道的卡车司机和骑摩托的人每隔三四秒就看一次观后镜。他们总会留意前方两三百米和道路两侧的街道以防有危险发生。大多数开车的人都不会如此精力集中,但在中国的公路上行驶,特别是在乡间公路上,安全行驶是性命攸关的。

最近驾车去内蒙古,我们在无限延展的公路上逡巡,乡间的景色引人入胜。蔚蓝的天空下是成群的牛羊,绿绿的草地上是骏马在奔跑,仿佛就回到了成吉思汗的时代。这就是外国人在中国考驾照的动力所在。

而在前方300米的十字路口,一辆超载的卡车轰隆隆的驶向主路。卡车司机没有忽然掉头向我这里行驶,我没有任何危险。但是我看到那巨大的蓝色油井时我立刻踩了刹车,因为我知道他要去哪里,卡车是不会停下来的。

在乡间驾车的另一个危险是运输卡车和高速司机之间的超车游戏。这种超车游戏有点像斗鸡。切莫陷入这种疯狂,如果你的车后有很多车,就让他们先行。不要把油门踩到130或140km/h。速度越快,刹车的反应时间就越长。减速来保持车距,或者在路面车少的时候再提速。

虽然我们总提“交通死亡”,但是公路很少杀人,真正造成死亡的是司机。发生在公路上90%的伤残都是司机行为不当引起的。超速行驶最甚,30%的交通死亡由此所致,其次是疲劳驾驶和酒后驾车。

在中国开车,做最坏的打算并时刻保持警觉是最安全的方法,当然在任何地方开车都是如此,在中国开车要格外集中注意力,这比在澳大利亚更费神也更容易感到疲倦。每两个小时一定要停下来,清醒一下再重新上路。

在长途驾车旅行之前找张地图做个计划是个不错的主意。中国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上有上万个服务区,但是很多小镇的停车休息点很值得一去,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有别于北京、上海、广州的中国真面目。很多的地名都是用汉语拼音标出来的,所以在出行之前咨询一下你的中国朋友。他们也许知道一些秘密通道或者还可以告诉你怎样能够少交一点公路税。

但是在城市里开车就不同了,尽管城市交通有点混乱,但是它没有看起来那么危险。主要是因为车辆行驶的速度都不快。我最近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测速,速度表显示的平均行驶速度是18km/h。频繁的停车、启动和慢速行驶让开车的人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如果你时间安排合理的话,你会发现还有很多的空子可以钻。但是到了换车道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别犹豫。无论有多少微笑眼神,人们是不会主动给你让路的,你必须自己争取一条路出来。

这时一个外国人的驾驶经验就可以派上用场了。除了40几岁的人以外,大部分的中国人开车还不到5年。驾车出行在中国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经历,很多人还在学着判断空间、适应速度和控制发动机。

而同龄的外国人却比中国人多了20多年的驾车经验。他们可以准确的判断方位和距离并安全提速,比起经验不足的周围中国司机而言,这样的动作他们已经重复了上千次,但是也不要过于自大才是。

最后一句提醒:开车的外国人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不能控制其他人怎样驾驶,所以请小心!(本文作者白李诚系前悉尼《每日电讯报》的技术编辑,曾为澳大利亚政府组织的公路安全运动工作)

(编译:霍默静 编辑:肖亭)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