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杀死塑料袋”能成功吗?
[ 2008-06-30 15:03 ]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消息:上海最近铺天盖地地执行“限塑令”,开展得倒是有声有色。我不由得要想一想这样的政策,在美国不知是不是能获得成功。结论是,问题倒不在于此,而是在于大凡美国人根本不会想到这项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几年绿色风看起来是愈刮愈烈:写着“I'm not a plastic bag”的环保袋在美国早早脱销,讲全球变暖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拿了奥斯卡,戈尔又借此东风领得诺贝尔和平奖,就连街拍照片里也常常看到那些好莱坞大明星手挽Whole Foods(美国非常有名的有机食品超市)的纸袋招摇过市。似乎一瞬间,大有人人以谈环保为荣、做环保为己任的趋势。

事实上呢?不如走近一点看看我周围的普通人。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出台各种政策法规限制使用塑料袋,以减少“白色污染”。图中女子的购物袋上所印英文意为:我不是一个塑料袋。

拿我们学校为例,夏天外面30多摄氏度高温,但走进室内常常不得不加上毛衣外套;冬天哪怕大雪纷飞,室内还是能热到你得穿短袖。这种在我看来完全不可理解的空调调节在美国人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且,房屋设计上又大多是中央空调,即使只有一个人在一间小屋子里,也必须整个楼里狠狠地打到18度不可。

记得我进校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馆打印都是完全免费的。废纸篓里总是装满才打了一两行字就作废的白纸。我也看到过有人把网上的小说打出厚厚一叠来。最后这项免费政策终于有所更改,变为每页纸收费若干美分。不过这对于每天可以背着LV上学的本科生来说,完全不起什么作用。

又比如说,身边人普遍喜欢开SUV这类特别费油的车,走到停车场放眼望去尽是如此。他们也完全没有几个人可以共用一辆车的概念,常常是一群人去party玩,每个人都各自开上自己的大车,浩浩荡荡地一排前行。大概“我爱拼车”之类的网站在这里是不太会有市场的。

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州,美国大部分地方都不提供废品回收服务。包装非常漂亮的玻璃瓶子、铝罐只能随便扔到垃圾桶。在上海经常可见的废电池回收点,我来到纳什维尔4年以来从未见过一个,更从未有人指导我应该做垃圾分类。而我去欧洲的时候,看到普通人家里都放上至少3个以上垃圾桶,每种垃圾都必须分门别类投放,否则便成了很严重的问题。

如果看看我的学生们最近交上来的关于“如何应对石油涨价”的小论文,也许会对美国人的环保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这些文章中很少会提到政府应该鼓励大家节约——这一在我看来是最显而易见、也最可行的观点。大部分学生将出路更多地集中在“开源”上,比如应该改善与石油供应国之间的关系,或是开发新能源等科技革新。而关于节约能源,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要美国人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是不现实的,“It's simply not possible(就是不可能)”。

这些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传统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当然不能真正体会“节约”这一字眼的含义,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尽管环保观念在全球盛行已有时日,但在美国这样资源极大丰富的国家,政府也从不真正鼓励节约节能,这些孩子们还需要担心些什么,他们又能自觉到什么?而类似于“杀死塑料袋”的提议,不用多问,一定也是simply not possible。

这样想一下,便觉得资源不那么丰富和严格政策所反映出来的危机意识,真的也不是件坏事。(来源:东方网-东方早报 李鸣燕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