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一个批评中国节目的出台内幕
[ 2008-09-27 13:33 ]

违背诚信骗取合作 不按协议进行拍摄

英国广播公司(BBC)是世界知名的媒体。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和世界其他媒体一样得到了中国的尊重,BBC总裁应邀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它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在天安门广场拍摄节目的BBC记者得到了很多来自中国人的拥抱;BBC体育评论员为中国运动员欢呼过,

其副总裁也对北京奥运会的成功表示赞叹。然而,BBC的一些对华报道中却存在着政治偏见,这些偏见甚至影响到了其报道中国话题时的公正与客观。

“拍成就”变成了检验中国的民主与人权

徐淑君两个月以来一直非常气恼。作为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副总经理,她认为BBC摄制组无视最基本的商业诚信,用偏执的眼光、欺骗的手段反映当代中国,带着明显的偏见与傲慢。

原来,通过朋友介绍,BBC电视专题节目“全景”栏目组找到徐淑君,想合作拍摄一部《当代中国》公路纪录片。徐淑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BBC节目组想派出一个两人的摄制组,用常见的家用摄像机,沿奥运圣火在中国境内传递的线路,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拍摄沿途见闻,双方达成协议,以此反映中国人民对奥运的期待和中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BBC摄制组反复强调,这部纪录片是一部轻松的公路片,对采访对象和拍摄内容不做事先安排,以随机访问的形式为主。5月20日,BBC摄制组拿到签证,进入了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不过是BBC虚晃一枪,骗到合作拍片的批准文件,以获得进入中国的签证。

8月1日,BBC将这次拍摄的成果率先用文字发表,题目不是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而是《中国的奥运承诺》。8月4日,这篇报道在BBC中文网上被翻译成《跟随奥运圣火传递看中国》,作者约翰?斯威尼就是与中方合作拍摄纪录片的BBC记者。报道说,“中国在申办北京奥运会时承诺举办一届对媒体开放的奥运会,并推进人权和民主。为了解他们是否遵守诺言,我在中国沿着圣火传递路线用了5个星期,横跨了中国大江南北”。这个摄制小组与中国合拍方人员一起在上海、安徽、广东、四川、新疆、北京等地进行了采访拍摄,但主要内容却偏离了事先的目标,仅专注于中国的人权、地震灾区的学校建筑质量等问题。BBC报道中提到了一名“陪同采访的中国官方协调员”杨盟先生,认为杨盟打断了他们的采访。斯威尼说,当地人谈到糟糕的建筑质量与地方腐败现象时,杨盟就会介入,人们就会停止谈论。

杨盟是政府派出的官员吗?记者找到了杨盟。实际上,杨盟只是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业务主管,其职责就是按照双方达成的拍摄反映当代中国建设成就纪录片的协议,协助BBC的摄制组。当杨盟出面提醒对方拍摄内容与主题无关时,BBC记者并不认为自己违反了商业协议,反而声称其采访受到了“中国官方限制”。杨盟告诉记者,这两名记者一句中文也不会,他既要做翻译工作,还要承担预订旅馆、机票等服务工作。杨盟与斯威尼的工作交涉都被一一拍进所谓的纪录片,成为“中国官方干涉”他们采访自由的“证据”。杨盟对此非常气愤。他与对方进行交涉,要求删除自己的图像与声音,对方却回信称杨盟并没有反对对他进行拍摄。杨盟说,这种主观臆断的做法真令人费解,也让人非常气愤!他们口口声声说人权,“其做法却严重侵犯了我的肖像权和人身权利”。

斯威尼在所有采访行程、对象的安排上都不找杨盟。对于连一句中文也说不好的两名英国记者来说,能在中国采访到广东番禺当年发生警民冲突的太石村有关人员,还能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受访者,显然是事先有所安排。斯威尼在采访拍摄时,把一位中国领导人有关对境外媒体开放采访的讲话打印在一张红纸上,塑封起来,当成自己的尚方宝剑。如果有人拒绝他的采访,就是中国政府违背了自己的承诺。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如此重视这段讲话的这名记者,在报道中竟然把这位领导人的名字拼错了。不难想象,用这样的态度、方式来批评中国,会是多么的随意与不负责任。

对华偏见引来观众质疑

8月4日,BBC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播出,但由于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关于中国的节目很多,而BBC的这个纪录片并无新意,因此收看的人不多。《环球时报》记者连问了几名英国人和当地华人,他们都说没看过。让徐淑君和杨盟稍微感到安慰的是,一位英国朋友看了这个片子后发来电子邮件说,北京奥运会一定会成功,所有人都会在两周之内把这个节目忘得一干二净,他说:“我为杨盟感到难过,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他是在履行职责。一定要让杨盟知道,不是所有外国人都像斯威尼那样喜欢瞎编故事。”纪录片播出后,一位观众在网上发表看法说,他和看了这个节目的朋友聊天,双方一致认为:这个片子既混淆视听又缺乏焦点,只是目前有关中国新闻“这个大锅里的一勺而已”,BBC不应因这个节目感到自豪。一位叫西尔费的网友留言说,斯威尼的这个报道是英国报道模式的坏典型,既充满了攻击性,又傲慢自大,“难道这是BBC的新政策?”

住在西萨塞克斯郡的英国人蒂姆?哈特在奥运会开幕前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两次向BBC进行抗议。他举出数个实例,证明BBC涉华报道违反了该公司工作章程中坚持的公正报道理念。在8月1日的抗议信中,哈特写道,奥运前关于中国的报道“每一个都是负面的,反复不断地提污染和人权,好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这些问题的国家”。哈特对8月1日早晨BBC的一个深度报道批评说,BBC的报道人员爬上北京一幢高大建筑,准备展现一下污染有多严重,结果那天空气很透亮,报道人员却不肯放弃,指着远处一个有玻璃外墙的建筑说,“污染重时,这个楼你根本看不到”;然后又指着远处建筑上一个超大电视墙说,“污染重时,这个你也看不到”;报道小组随后又采访了一名美国运动员,想以各种提问诱导其批评中国。当记者问“你会在开幕式上戴口罩吗”时,该运动员断然回答:“不。”在电话抗议中,哈特提到,BBC广播4台8月2日的一个采访节目中,主持人约翰?汉弗莱斯请英国前奥运会1万米长跑冠军布伦丹?福斯特谈谈北京的污染问题以及比赛是否会因此取消,或者是否有运动员拒绝比赛。福斯特在此前的节目中表示过污染问题已经解决。他说,“污染可能不再是个问题”。这使得汉弗莱斯无言以对,只能将话题转到气温上。哈特先生写道:“他(指主持人)企图从‘气温问题’上挤压出所有负面说法。”哈特先生在给BBC的抗议信中大声疾呼:“请停止反华的宣传!”8月2日,哈特先生在写给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女士的信中说:“我将继续向BBC抗议,直到他们的涉华报道更加平衡……我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报道极端负面,另一方面是因为BBC向英国人描述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与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完全相反。”

曾经的王牌节目受到冷落

英国民众对BBC一些涉华报道的质疑并非偶然现象。以“全景”节目为例,它作为BBC每周一次的新闻时事专栏,在英国一直有着不小的知名度。从1953年11月11日首播算起,“全景”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电视新闻时事栏目。而英国民众关注“全景”,是因为它坚持挖掘新闻事件背后深层原因的视角。伦敦大学社会问题研究学者波特教授向《环球时报》记者解释“全景”在英国社会中的影响力时说,英国电视媒体中有不少新闻时事类专题栏目,但相比之下,“全景”的收视观众更多一些,一来是因为BBC的公共传播形象有别于其他商业媒体,让受众更觉得可信;二是因为“全景”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的确播出了不少吸引英国人的故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995年“全景”独家播出了对英国王妃戴安娜的专访,让人们深入了解到戴安娜的坎坷婚姻,当时共有近2300万英国人收看了这期节目,相当于差不多每3个英国人中就有1人在当时收看了该节目。

然而,“全景”节目近年来却被越来越多的英国观众所冷落。据BBC官方网站介绍,“全景”节目题材的枯燥无味多年来一直是BBC的顽疾,为提高收视效果,其播出时间屡被调整,但收视率一直平平,2007年后,“全景”节目在几经裁撤风险后被保留下来。然而,英国最大的媒体节目收视调查网站SPY DIGITAL今年9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远景”节目全国收视率仍在10%徘徊,观看人数比竞争对手节目少一半。英国媒体认为,过去10年里,该栏目总是试图从两方面找话题:国内公共福利的种种弊端以及他国存在的民主或人权争议。英国独立电视台的新闻时事记者伊恩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全景”过于紧跟政党提出的议程话题,一再报道英国街头暴力、毒品交易等,但英国老百姓都知道这是老调重弹,也无法在任何一届政府得到根治。对于“全景”热衷的另一类题材:他国民主、人权问题,伊恩说,“全景”的拍摄越来越失去客观角度,一味追求话题的新颖,这让该节目失去了不少老观众。

偏见与敌意仍然存在

BBC一些节目对中国存在偏见甚至敌意由来已久。7月29日,BBC中文网一篇题为“美议员称中国秘密监视奥运饭店宾客”的文章使用了一张两名中国武警看电脑的照片,图片说明是“中国加强监控奥运会来宾活动”。而实际上,该照片已经被BBC使用了8年。早在2000年8月21日,BBC英文网报道就刊登了这张图片,只不过当时的图片说明是“(中国)当局对网络的能量仍有所怀疑”。在过去8年间,BBC在不同的新闻报道中多次使用该照片,并根据不同的新闻主题随意解说,根本不考虑时空的变化和新闻真实性。

3月17日,BBC英文网站报道拉萨“3?14”事件使用了一张救护车运送伤员的图片,说明文却是“拉萨有大量军事存在”,影射中国政府进行武力镇压。在中国网友的抗议下,BBC最后不得不修正了图片说明。7月14日,“全景”栏目也播出了攻击中国的纪录片,并用了一个很耸人听闻的名字——《中国的秘密战争》。该纪录片称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发现两辆中国生产的卡车,并据此指责中国违反联合国对达尔富尔武器禁运的决议。事实上,这个地区产自日本、德国、法国的车辆也被用于达尔富尔各派武装力量,而纪录片却只字不提。当然,BBC也在一些时事分析节目中对中国做了比较客观的评述,但问题是,他们没有正视文中提到的明显带有偏见的报道,甚至给予了纵容。可以肯定的是,多数英国人更愿意看到客观、真实的对华报道。(来源:环球时报)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