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顷作品
中国具有深远的人物绘画传统,文人风骨的孕育伴随着经典文化的成熟,流露在顾恺之、阎立本、唐寅、仇英、任颐的宫廷人物与仕女、戏子的笔墨中,也表现在梁楷、陈老莲等对文人精神理想的自我想象中。发轫于魏晋六朝时期“以形写神”的观念逐渐成为中国人物画的核心,并在当代得到延伸。时代在变,人物的“神”和文人风骨的内涵也在变。作为社会性的人和知识分子,迥异的社会环境与教育体系给参展艺术家的个人生命体验和创作理念都留下不同的烙印。我们观察到,生于五六十年代的艺术家如段正渠、朱进和范勃在民间旧俗、水墨和历史文明中寻求参照系;七十和八十年代的王顷、马轲、刘瑞昭依赖于内在的隐秘直觉。他们创作的内心源泉和表达方式之间的“代沟”给经典文人精神的当代延续与蜕变提供了线索。
段正渠(1958-)绘画中的人物抱着硕大的鱼、端着火盆、或者背着大块猪肉在山道上疾走……艺术家有意识地将人物动作庄严化、仪式化,借助原始古拙的民俗文化架构自己的神话世界,隐喻精神的宗教。对于段正渠而言,陕西风土人情绘画超越了民俗采风式的写实主义,神秘、古朴的乡土人物与艺术家的自我意识融合,代表了从现代主义写实到当代精神探索转折时期的敏锐。
朱进(1959-)以陶土混合色彩在画布上展开他对人性的想象。浑厚温暖的材料结合水墨的遗韵,人物精神具有一种亦庄亦谐的自在者的闲适与平和的质感。他的造型“提示了人物思想的丰富性,也夸张地表示自我的存在犹如膨胀的梦境,疲软的身体象征一种无奈,必须以犬儒主义式的心态,回到独处的世界中。” (范迪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