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遇刺身亡的恶黑帮“大佬”阿斯兰·乌索扬
“古拉格”劳改营中的囚犯
1998年5月,一直让俄罗斯当局头疼不已的车臣分离运动,又给克里姆林宫重重一击——驻该地区的俄总统全权代表弗拉索夫被绑架,命悬一线。绑匪提出的放人条件,摆明了就是让莫斯科放弃车臣地区。
几次营救都无功而返后,俄当局想起了一个人——阿斯兰·乌索扬,俄罗斯黑帮的一位“戒律匪徒”,绰号“哈桑老爹”。虽然他最终也没能“办成事”,但他作为一位黑帮人物与当局的密切关系,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然而今年1月16日,这位76岁的传奇人物在莫斯科市中心遭枪击身亡,平静了几年的俄黑帮于是波澜再起。在警方严阵以待的同时,外界再次将目光投向“俄罗斯黑帮”这个缘起于苏联“古拉格”系统的黑色帝国。
“古拉格”造就了“戒律匪徒”
“戒律匪徒”一词,俄文原词为“Вор в законе”。其中,“Вор”意为“贼、盗匪”,“закон”意为“法律”,整个词直译为“戒律中的匪徒”。
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遍布全国的“古拉格”系统(苏联劳改服刑机构和设施的代名词)在其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该系统中,普通犯人与政治犯被共同关押,总数极为庞大。当局奉行“用犯人管犯人”的管理原则,使整个“古拉格”中的人际关系准则,也成了弱肉强食式的。久而久之,在传统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影响下,和官方严酷管理的刺激下,犯人们开始有自我意识,并逐渐有组织化。这便形成了日后俄罗斯黑帮的雏形。
这群人从一开始就订立了组织的核心价值——坚决不与当局合作。此外,在成员的婚姻、财产等问题上,也逐渐形成了许多准则,以此来指导团体内成员的秩序和相互关系。随着时代变化,这些准则有所区别,但“不与当局合作”这一“铁律”,至少在苏联时代一直被严格遵守。
“戒律匪徒”一词成为在“古拉格”中成长起来的团体对其各成员的标准称谓,进而在俄语中也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在古拉格系统解体、乃至这群与当局对抗的团体成员进入苏联社会成为黑帮后,该词也一直被保留,直至今日。
如果说当时“戒律匪徒”是对每一名成员的称呼,那么今日,该称谓则只是享有江湖地位的“大佬”才有资格使用。于是,它便成了与欧美黑帮中的“教父”、“大哥”等称谓类似的、俄罗斯乃至独联体对黑帮大佬的专有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