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如果没有软件运行,电脑便百无一用,可为什么我们对电脑硬件倾注了如此多关注,但却对能使这些块块片片按我们意愿工作的软件如此不屑一顾呢?我们为什么在软件消费上会那么吝啬?
几天前当我看到一款软件的订户就它的新价格展开的讨论,上述想法就跃入了我的脑海(我对这款名为PersonalBrain的思路组织软件很留意,将在下期专栏文章中对其作进一步评论)。当这款软件的开发商Harlan Hugh公布了软件最新版的定价结构时,该软件的用户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一位佛罗里达的博士生惊呼:“当我看到这一价格时呼吸停止了好几秒钟。”
这一点不夸张,新版价格的涨幅听上去的确让人喘不过气来:与以前的版本相比,新版价格足足提高了两倍多。不过,价格本身还不算太吓人:250美元,差不多也就是两个人在一家时尚餐馆吃顿饭的价钱。而且,那些不愿掏腰包的人也正是那些对这些软件热情高涨、将大量业余时间花在通过它完成的网页浏览的家伙。
问题是,我们这些用户对软件到底是什么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对硬件能理解,那些连线、芯片、硅什么的,它们都是有形的、可以 摸到的东西,它们的价值不难作出评估。但软件在这方面就有点抽象了,毕竟它是无形的东西。而且,我们还很难理解硬件属于“大路”商品、而软件不是这样的事实。这让开发软件的人被迫不停地一边制作软件、一边还要为找到用它们赚钱的路子而大伤脑筋。
让我们看看新加坡人Joe Goh的例子。Goh编写了一种叫做
FunkeeStory (funkeemonk.com/funkeestory) 的小工具软件,这种软件可以为一类人做一种工作:在Mac电脑上备份Treo手机短信文本。他专职做这个已经一年了,每天能有一到三单生意。他说,只要维持低价,靠这个差不多可以勉强为生。不过他对早前的一个决定感到很遗憾:
去年,在推出这个工具的第一周,由于生意太清淡,他决定将价格从24.95美元降到19.95美元。但就是这样,还有人写邮件来抱怨价格太贵。 他说:我感觉,不管我把价格定得多低,还是会有人嫌太贵。
而很多免费软件的存在对收费软件的价格更是构成了压力。现在,没有人会为浏览器软件付钱,因为已经有了很好的免费浏览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咎于微软(Microsoft)长期以来在其IE浏览器上的“慷慨”。同时,因开放源代码(OS)运动应运而生的Firefox浏览器也助长了这种风气。
但这并不是说搞软件的都不赚钱,微软的Office套装软件价钱就很高。九十年代中期,一套Office的价格在250-350美元之间,现在则在150-680美元之间。其他公司则转向了别的定价模式,比如McAfee VirusScan是九十年代中期很流行的反病毒软件,当时是一次性收费65美元。现在,这款软件的订户每年都需向其支付同样多的钱。
另外,可通过浏览器实现的网络应用程序的兴起让软件应该免费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至少对那些可完成简单功能的软件而言)。谷歌(Google)提供的网上文字处理和数据表功能就分文不收。其他还有一些公司,比如37 Signals开发的协作工具Highrise (www.highrisehq.com)就提供一些免费的基于网络的基础软件,它对存储或分享等高级功能才收费。
我对这些创新并无异议。而且,就我们这些用户来说,不用掏钱的东西越多,对我们就越有好处。不过,我担心这会让人们越来越相信使用软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它就像冰箱里的食物,我们需要了伸手拿来就是。但它真的不是,它是我们使用的电脑赖以存活的血液。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从电脑里获得的东西几乎都仰仗有软件,而那些创造、维护这些软件的人也需要吃喝、生活。当然,微软的那些人可能并不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它的Office掏出600大元。
但是,真正的创新者总是那些独立的软件开发人员,他们拼命工作以求维持温饱。如果我们总认为软件可以免费享用,那么,用新加坡软件开发人员Bernard Teo的话来说,有一天我们或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如果消费者无限度地一味期待低了再低的软件价格,而开发人员又不尽责的话,他会认为不值得花时间来强化和支持他的产品。
下次买软件时如果你连30美元都不愿掏的话,你该再想想,对一套软件来说,这笔钱其实真地不算多。
(作者:Jeremy Wagstaff)
(编者按:本文作者Jeremy Wagstaff是《华尔街日报》科技专栏“Loose Wire”的专栏作家,栏目内容涉及科技产品、电脑、软件等相关领域。)
(来源: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