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负面效应未见底 美经济蒙衰退阴影
[ 2008-02-05 09:27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房价还在下跌,股市仍在震荡,次贷危机正朝着最糟糕方向发展。2008年的美国经济开局不利,一系列的麻烦都指向一个问题:美国经济是否会因此陷入衰退?

美联储降息 纽约股市上涨(资料图片)

今年开局不利,美国经济有点悬

听美国政府官员的言语,衰退似乎还不大可能。

美国总统布什最近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美国经济仍富有弹性,虽有些困难,但肯定会渡过难关。

但事实胜于雄辩,从布什最近一系列举动──紧急出台一揽子刺激经济法案,紧急约见国会领导人商讨对策,加之美联储紧急大幅降息0.75个百分点救市,都可以看出,美国经济不容乐观,衰退并非杞人忧天。

美国经济有衰退之虞,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次贷危机仍在恶化,且正外溢至美国经济的各个方面,冲击到美国整体经济走势。

首先,房市降温仍在持续。美国新房开工量去年12月份已降到1991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的新房开工量则同比下降了25%,是自198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其次,收入减少、消费不振。计入通胀因素,美国工人平均每周工资去年12月份同比下降了0.9%,为199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财富》杂志的调查显示,48%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已经减少消费开支。美国是一个“消费型”的社会,个人消费开支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不振,美国经济自然更加疲软。

但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则是美国失业率的陡然上升。去年12月份美国失业率跃升到2005年11月以来的最高点5%,当月0.3个百分点升幅也创下“9·11”事件以来的单月最大升幅。

在房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低失业率本是美国经济坚强的心理支撑,但近来失业率的突然上升,则成为美国经济不容乐观的最直接证据。从历史经验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和本世纪初美国两度经历经济衰退前,失业率都出现较大幅度上升。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主席、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认为,基于失业率的快速上升,美国经济可能陷入“长期、深度和严重的衰退”。美国前财政部长、同为哈佛大学教授的劳伦斯·萨默斯也持类似看法,他并且警告:衰退一旦发生,其程度之严重很可能导致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最糟糕的经济局面。国际“金融大鳄”索罗斯则说得更加干脆和直接,目前美国正经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扩散,负面效应尚未见底

曾经如日中天的美国经济,怎么会发展到如此境地?

这就要从次贷危机根源上说起,而这,似乎也跟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有莫大干系。2001年美国经济衰退发生后,格林斯潘主导的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实行减息政策,低利率促使美国房市持续繁荣。房价节节上升的同时,房市泡沫也为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该贷款收益高,风险也大。但在房市火爆时,一心向钱看的贷款机构乐此不疲,美国监管机构也把关不严。

但美国随后进入“加息周期”,高利率促使美国房市急剧降温。2006年初房市出现“拐点”,并随即急转直下,房市泡沫的破裂导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随着次贷危机的恶化,美国房市降温也随即外溢至美国经济各个层面。一些房贷者面临房产被没收的危险,众多抵押贷款公司和金融机构亏损大幅增加,华尔街各知名金融机构无一能幸免。按照《华尔街日报》的统计,次贷危机已造成全球金融机构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美林损失高达224亿美元,花旗199亿美元,瑞银144亿美元,摩根士丹利94亿美元,汇丰银行75亿美元。在花旗、美林等金融机构公布巨亏季报后,美国股市大幅下跌,进而引起全球股市剧烈震荡。

尽管如此,次贷危机还远未到谷底。因为按照放贷时间推算,很多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拖欠还贷高峰尚未出现。今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将是非常关键的时期。

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损失惨重的金融机构惜贷成风,导致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信贷之于经济,犹如血液之于生命。如果个人和企业难以获得信贷,那么,消费和投资就难免受到抑制,进而危及整个经济体的正常运行。

全球经济受拖累,新兴经济体成重要推动力

在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美国经济衰退问题上,布什政府和美联储早有预感,且各有应对。根据布什提出的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美国政府将一次性给予民众和小商业者1400亿~1500亿美元的退税,以刺激消费,促进投资。美联储除了进行紧急降息外,预计还将奉行降息政策,并持续向市场注资,增加市场流动性。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应对得当,美国应该能够走出衰退阴影,或者至少不使当前经济状况继续恶化;但也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布什政府和美联储现在已是回天乏力,衰退可能很难避免。

美国的次贷危机还在发展中,其冲击波从最近全球股市震荡中已可见一斑。如果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真的走向衰退,不可避免会对世界整体经济带来消极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正是受金融震荡等因素冲击,2007年和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2%和4.8%,比先前的预期要降0.4个百分点。

在美国这个经济火车头前进乏力之时,新兴经济体则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由此也正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远变化。

IMF和世界银行近来的多份报告皆认为,新兴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经济稳定的砝码,世界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表现,这三国去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

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至少从目前来看,发达经济体降温对东亚和中国的影响还“有限”。根据世行的报告,实际上,由于房市降温等多种因素,自2006年以来,美国进口已出现停滞,东亚地区对外出口增长也趋于稳定,而主要是受到内部需求推动,东亚经济仍在保持快速增长,而且,一系列积极因素仍可望促使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世界银行东亚项目首席经济学家米兰·布兰巴特也强调,随着美国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也肯定会受到波及,中国等出口国因此必须做好相应准备。(来源:半月谈 记者:刘洪)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