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近来,包括成发科技(600391)、哈飞股份(600038)、洪都航空(600316)等多家航空航天系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承诺延缓减持2-3年不等。继三一重工树起全流通后“承诺不减持”的标杆以来,上市公司的大非们做出锁仓或增持承诺的已经超过20家。
业内人士认为,大非们承诺的主要原因是看好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公司的长远发展。另外,中央企业以及央企控股公司或将走在“承诺不减持”的队伍前列。
触发价格普遍不低 增持回购并不鲜见
截至今日,从设定“触发价格”的公司定价来看,有7家公司的平均触发价是其截至7月4日平均收盘价的2.17倍。
如三一集团承诺的“触发价格”是2008年6月16日收盘价的两倍(即55.76元/股)。中航精机特意把减持价格由不低于8.05元/股上调至不低于15元/股;西飞国际大股东西飞集团则将减持价格设定在60元/股,是7月3日收盘价17.38元的3.45倍。另一家准备定向增发的公司——百利电气大股东天津液压集团则做了双重承诺:最低减持条件包括每股税后利润不少于0.6元;公司股价不低于每股25元。
“永远不会放弃对三一的控制权。”股改之时,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就向三一重工的股东作出承诺,且在后来许多场合多次重申。在当前公司股票全面解禁的时刻,梁稳根表示:“这句话任何时候都不会失效,我们长远看好公司发展的初衷不改。”
而且,三一集团去年虽然对所持有的三一重工股份有所减持,但减持部分基本上都是股改时从二级市场增持的部分,真正解禁的原非流通部分几乎没有减持。
值得注意的是,鼎立股份控股股东鼎立集团甚至没有给出锁定期限,而是“孤注一掷”地承诺称,自2008年6月24日起,若公司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低于20元(股份或权益变化时按比例调整该价格),鼎立集团承诺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这无疑是对投资者最大的鼓励,从随后的股价走势上也可看出市场的认同。
此外,还有不少公司的大股东采取了增持策略,这在一些中小板公司如德豪润达、久联发展、天润发展、中泰化学等身上表现明显。还有部分上市公司高管也纷纷买进自己公司的股票。
公告称,截至6月13日收盘,宁波华翔的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周晓峰自二级市场买入500万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1.01%,平均价格12.31元/股,总计6155万元。事实上,除了控制人周晓峰之外,其他多位高管也在今年多次增持公司股票,且这些人士在今年之前都没有持有过公司股票。
除此之外,深交所资料显示,还有北斗星通、荣盛发展、德豪润达、广宇集团、国统股份、华峰氨纶、罗平锌电、思源电气、天邦股份、獐子岛等公司高管买入了自家股票,合计净买入的金额为3969.98万元。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高管买入自家股票,不是反映了公司股价被低估,就是表明了公司管理团队对公司的忠诚度。换言之,这也是公司治理表现良好的一个重要指标。
延缓减持来自业绩信心 央企或成锁仓先头部队
分析锁仓公司业绩情况可见,“有本钱”做出承诺的公司中报预告情况普遍较好。对公司的业绩和长远发展的信心成为大非们大胆承诺不减持的巨大支撑。
加权计算,20多家公司中,中报预增的就有7家,且同比增幅的平均值已经超过50%。其中以西飞国际为最,增幅高达100%-150%;合加资源同比增长50%-100%,苏宁电器的中报增幅是70%-100%,拓邦电子的中期业绩增幅也达到30%-60%。
另一方面,股权激励也成为一些公司高管的“金手铐”。举例来看,拓邦电子的第三大股东纪树海作出承诺:在2008年6月30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通过证券交易系统挂牌交易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超过2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
值得一提的是,拓邦电子近期出台的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条件门槛较高。股权激励草案显示,要达到行权条件,与2007年相比,拓邦电子未来三年净利润增长率将分别不低于40%、100%、180%。公司股东追加限售承诺,也表明其对公司未来业绩和成长性的信心。
业内人士分析称,从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走势来看,以控股股东为代表的产业投资者是否减持,其实关键看公司的业绩成长性与股价是否高估等因素。在目前股价普遍低迷而业绩增势不减的情况下,大股东的锁仓也在情理之中了。
另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称,从六家航空航天类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的语言措辞与行文形式来看,可以推测是统一安排的结果。该人士认为,军工企业的整体表态打响了中央企业“严守阵地、锁仓增持”的“第一枪”。接下来,央企以及央企控股公司或将走在“承诺不减持”队伍的前列。
他说,这一方面是因为央企子公司资产质量相对较高,在行业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出于行业整合与未来整体上市的考虑,央企集团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认同度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保证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手段。
从严控减持到自愿锁仓 上市公司实现理性负责
股改之后,经过了短暂的“蜜月期”,大小非的解禁高峰再度袭来。而市场对于大小非限售股在解禁后减持一直持恐慌态度,甚至有人将大盘的走弱归罪于大小非的无限制减持。今年2月份被认为是今年首个大小非减持的高峰,相关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散户认为大小非减持是影响当月大盘的利空因素。
对于大小非减持的限制,管理层早期已有举措。从去年7月1日起实行的《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就意在有效避免国有股东集中、大规模地抛售股份现象的发生。
就在大小非减持对A股市场的冲击力度日渐加大的背景下,今年4月2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其中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此后,沪深交易所也迅速发布了大宗交易系统转让大小非相关实施细则及指引。
有分析认为,今明两年解禁的股改限售股份市值高达3.7万亿元,但在执行《意见》并考虑《暂行办法》后,今明两年有可能在主板市场交易的解禁股改限售股份仅1.48万亿元。
如今,在股市估值偏低的形势下,不少公司减持的意愿降低。从政府严控到自愿锁仓,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形势下上市公司的成熟、理性与责任。(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