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再过一个月,我们就将迎来新中国60周年华诞。值此历史时刻,我们既为国民经济的巨大发展成就感到自豪,也为资本市场走过的19年风雨历程感到欣慰。
应当说,我国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飞跃式发展的标志性成就。如果没有一个现代高效的资本市场,所谓建立起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就可能是空谈。
截至2009年7月底,我国上市公司达到1628家,沪深股市总市值为23.57万亿元,流通市值为11.67万亿元,市值在全球排名中居第三位(其中,我国股市市值曾在7月份一度超越日本股市)。上市公司总市值占2008年GDP的比例约95.4%。无论与欧美发达市场相比,还是与亚太新兴市场相比,这些成绩都是巨大的。
日益壮大的中国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和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股发行,成为各类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渠道;二级市场买卖,成为市场参与者管理平衡风险和收益的重要场所;大宗股权流动,成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并购重组的重要工具;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成为不同资本拥有者民主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资本市场体系,成为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舞台。
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能力不断提升: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巩固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有控股或参股的上市公司大都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企业;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市公司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资本市场加速社会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支持了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显著增强了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同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一样,资本市场发展也必然面临“大”与“强”的思考。
截至2008年底,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3700亿美元,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实体。这一局面来之不易。但如果将33700亿美元除以13.28亿人(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数),则这个“人均数字”立即退后到全球100名左右。不仅总量上如此,我国GDP单位产值还存在科技含量偏低、能源消耗较高的问题,优化经济结构可谓任重道远;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足、水平还不高;人均教育水平、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水平还较低,等等。特别是,我国经济在世界的话语权还比较弱,我国产业在全球的引导力还很不足。
所以说,我国目前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由“大”到“强”,尚需要数十年乃至几代人的持续奋斗。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晴雨表”的我国资本市场,同样要在“大”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走向“强”的阶段。
一是规模实力。无论是沪深股市总市值23.57万亿元,还是流通市值11.67万亿元,如果按照人均的口径比较,我们与金融危机之中的美国股市、日本股市的差距都还不小。同时,由于我国股市运行的内稳机制尚且不足,暴涨暴跌的情形时有表现,市值波动有时较大。
所以,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市值的“含金量”,也就是提高市场的稳定性、减少非市场因素引起的波动性,仍需要我们做出巨大的努力。
二是上市公司竞争实力。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已经涌现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这只是第一步。随着进一步实施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加上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配合,我国上市公司能够继续做大做强,涌现出更多的“有全球话语权的公司”。
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市值已位居全球银行业的前三位。但市值大不代表一切,从全球竞争力而言,这三家银行还大有提高的空间。
(来源:新华网 编辑:欧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