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出现“高铁债务危机”
12月26日,乘客在广州开往武汉的列车前留影。 当日,武广高铁正式通车运营。 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投入的4万亿元及地方配套的18万亿元,相当一部分被投入到交通运输行业。其中,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多方联手加大投资的格局业已形成。原本计划在未来11年完成的4万公里铁路建设目标,在2012年前就要完成91%。不少人对此产生了疑虑:如此巨额投入,会不会带来高风险、造成债务危机,进而会拖累经济发展呢?
谈及这个问题,王德荣的语气十分坚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工业化中期,高铁投资不会形成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的‘铁路债务危机’。美国产生‘次贷危机’,原因在于其投资的是具有大量泡沫的虚拟经济,而我国高速铁路投资的是实体经济,不是产能过剩资产。恰恰相反,高铁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用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递增态势。至于其投资债务如银行贷款等,可以逐步分阶段偿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政军研究员同样将高铁建设的问题放在宏观经济环境的框架下考量。张政军向本刊记者分析道,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外需下降导致国内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实施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来看,这些政策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对经济恢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避免大规模投资导致长期产能过剩问题,本轮财政政策呈现出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中心的特征。大规模高速铁路建设的加速进行,就体现了这一点。
张政军认为,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中心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避免了产能进一步过剩。但在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中,还应积极采取措施,将重点放在优化“需求结构”和提升“产业结构”上,处理好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供给和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供给的关系,处理好基础设施发展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处理好基础设施内部结构问题。比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航空业三者发展的关系。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恶性竞争,导致有限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