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本作者文章,请查阅“吴长生经济观察”专栏
几天前,看到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在北京举行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 120周年座谈会的新闻,不由让人想起郎咸平。因为竺先生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研究气候变化方面颇有建树,而常以“极端高论”而闻名的经济学教授郎咸平,前不久也“客串”了一把气候学。
郎咸平的炮口直指最近世界的第一重大话题--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危及人类生存;认定这是发达国家炮制的一个伪命题,目的之一就是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国家的发展。
郎咸平的理据主要有二,一是支持气候变暖的有关数据,是由英国一所不入流的大学提供的。郎教授自称“在全世界众多名校教过书”,“学生、老师、朋友遍天下”,但从未听过这个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名字。“就凭这一点”,郎教授“根本不信”他们所做的结论。而去年年底,俄罗斯黑客,侵入了东英吉利大学相关教授的电脑,发现大量数据存在造假嫌疑。这似乎也从侧面验证了郎咸平的判断。如果说这一理据还有些牵强,那么对郎咸平列举的第二条,像笔者这样的一般百姓就很难说“不”。他说,气候变暖变冷跟二氧化碳无关。公元11至14世纪时,气温比现在高十几度,那是全球的暖室期。彼时,北极熊上岸,跑到加拿大北边、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活得很好。之后到18世纪之前是小冰河时期,气候又变得好冷。人类排放二氧化碳不过65亿吨,而细菌排出了1500亿吨,火山爆发喷出的就更多。别说人类工业化所制造的二氧化碳是排放总量“零头的零头”,就是统统加在一起,二氧化碳也只占大气成分的0.054%,可谓微不足道,根本就没有影响力。影响气候的是什么?是太阳!地球变暖,是因为太阳的活动增加了,太阳表面的黑子增加了;气候变冷,则是因为太阳活动变少了,太阳表面的黑子减少了。对郎教授的上述高论,笔者至今还未见到令人信服、让百姓明白的反驳意见。
对竺可桢先生的纪念,则把人们的注意力“倒拉”了几十年。1973年6 月,竺可桢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是他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当年年底,针对苏联气候学界有关“地球变冷”的观点,竺可桢更加地明确指出,“我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早已指出,这类 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认为依据这种“极为普通”的温度波动妄下结论,纯属“杞人忧天”。而这部著作给出的结论是:一、在我国近5000年中的最初两千年,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 2℃左右;二、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 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的范围为1°--2℃;三、在每一个400至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至100 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竺可桢并未质疑上世纪40--70年代气温下降,而是反对轻易做出“持续变冷”的论断。今天,我们纪念竺可桢先生,不仅应知道他是中国科学界“取得过辉煌成就”、“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更应该清楚他的辉煌成就是什么、卓越贡献是哪些。而重温他气候学的成果,无疑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笔者相信,30多年前拒绝“气候变冷”的竺可桢,如果活到今天,同样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气候变暖”的结论,依然认为这是“杞人忧天”。
其实,在世界气候学领域,竺可桢并非踽踽而行的孤独者,与其同时及其以后,世界上还有不少学者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但可惜的是,在现实中,这类“非主流”意见,未能占据上峰。据农业经济史学者研究,在距今7500--3500年期间,我国北方处于“气候最宜期”,当时陕北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其北部也没有沙漠;关中地区则为北亚热带气候,生长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与长绿阔叶混交林,还有大片的竹林。显然,彼时既没有工业化,更遑论“过量的碳排放”,但气温恐怕比现在远不止高两三度,对此该作何解释?前不久,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环境科学教授帕特里克·迈克则指出,1940年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地球气温最高的一年,而二次大战后的30年,地球气温却在下降,直到1975年才开始回升。众所周知,这30年,既是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期,也是碳排放量激增期,战败的德国、日本都是在这一时段重新崛起的,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经济体也是在这一时段诞生的,可为什么全球气温会不升反降呢?历史的事实,现实的研究,丰富的论据,使人不能不对“气候变暖”的结论产生质疑。究竟是“持续恶化的趋势”,还只是“极为普通的摆动”?无从知晓。
如果近年的地球气温升高,确属竺可桢所说的“周期性小循环”,那么现今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举动,就真太过分,甚至是荒唐了。如果不是轻率、偏执,而真是有意策划的“阴谋”,那么始作俑者“编造谎言”、“设置陷阱”的意图又是什么呢?郎咸平及与其持同样观点者,肯定地说,一是为了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某些发达国家可以利用环保方面的先行优势占据国际的道义高地,同时为自己的低碳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一手推卸历史责任,一手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征收碳关税谋取暴利。二是为了通过所谓低碳化限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为中国、印度等国的发展设立上限,打压新兴经济体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以长久保持已有的领先、主宰地位。郎咸平们的说法,是真是假姑且不论,而去年底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某些发达国家的种种“小动作”以及对中国的猛力“围攻”,就不能不加重人们的疑虑。
说实话,没有几个普通百姓能弄清、说清,气温到底是会持续变暖,还是有人借题发挥、另有所图。几十年后究竟会怎么样,连“主流派”专家也只是在预测。普通百姓不知道该信谁,也不知该依据什么进行分辨、选择。实际上,大概也没有几个普通人会耗费精力去“刨根问底”。担负着重责的决策者却不同了,在这方面必须保持高度清醒,不能只听“一面之词”,更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你有你的千条妙计,我有我的一定之规。任你“阴谋”也好,“陷阱”也罢,对不起,我的路还得我自己走,“共同承担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还必须继续坚守。历史上,中国被人蒙害、受人欺负的事太多了,这次我们千万要留心,别再懵懵懂懂地上了套。
当然,不管是“邪恶阴谋”,还是“正常摆动”,在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势下,积极采用先进科技,努力降低物质消耗,尽量减少废气排放,促进环境不断改善,总是有益无害的。因此,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低碳”生活方式,还是要大力提倡的。至于这与气温有无关系,就别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