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站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人类的一半;正在向我们走来的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
城市化是过去200年来人类生活变迁史的主线,到21世纪初,世界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在最近30年里,中国的庞大身躯也加入了这场城市化的洪流,并成为全球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然而,城市真的能够让生活更美好吗?
事实上,200年来无数大大小小的哲人都曾告诫过我们: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讴歌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可谓不计其数,而要找到哪怕一两首赞美城市的诗歌,恐怕都是十分不易的。
但即便如此,世界各地的人们――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们――仍然争先恐后地走出乡村、涌入城市,满怀着憧憬和梦想。城市,在其作为一个财富聚集地、一个现代生产和消费中心的外表之下,究竟还隐藏着哪些富有更大诱惑力的神奇特性,使“生活更美好”呢?
城市,由于各式各样背景迥然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而滋生了丰富多彩的需求;这些需求创造了千奇百怪的产业和发展机会;而才智过人的专业人士在相互激发中则又不断地创造着无穷无尽的新需求……
一个人们世代种田为生的乡村,哪怕它再大、人口再多、教育水平再好,会产生像“香水瓶设计师”、“希伯来语翻译”这样的职业吗?而为了服务于“香水瓶设计师”、“希伯来语翻译”的特殊需求,城市又会诞生出其他许多产业和职业……所有这一切的动力,最终会发掘每一个人身上的特殊潜能,造就每一个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这就是城市引领现代经济的奥妙所在。
然而,这仍然不是最根本的。城市里充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他们不仅有着千差万别的需求,更怀有南辕北辙的信念、价值、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他们能够和平舒适地共处于逼仄的城市空间里,必定需要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相互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价值。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城市有别于乡村“熟人社会”的最大特性:这是一个自由、开放和多元的时空,任何人都不会因为自己的一点点离经叛道的独特想法或做法而遭到周围人的千夫所指,以致寸步难行,只要他没有损害到其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与乡村,分别是开放的现代与封闭的传统的对应物。这才是“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应当说,城市是工业时代的典型产物,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加之现代交通运输业一日千里的进步,尤其重要的是现代启蒙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人们似乎越来越不需要聚集在一个狭小的地带,也能同样享受城市带来的需求和产业的无限拓展,以及自由开放的生活方式。
可能正是这个缘故,我们看到,曾经引领城市化的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已开始呈现出一种“逆城市化”的新趋势。这种状况在西、北欧国家表现得最为明显,那些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实际上是逐年下降的,尽管下降得并不明显。城市塑造的现代生活特性与田园生活的自然纯真之美,是否能够在后工业文明时代结合在一起,这可能是21世纪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人们除了将看到以往世博会的看家绝活――当代最新科技发明外,更多地还将见识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位于中心城区的世博园被上海的母亲河贯穿而过,园区还专门给游客留出了一块不小的江边湿地,作为亲近自然的歇息之所。这些,是不是都在为“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增添崭新涵义?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