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最近表示,各国的财政紧缩政策可能触发21世纪的大萧条。然而从流动性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大萧条很难重现。
在发生危机时,政府的流动性管理政策决定了危机是否会进一步恶化。1929年美国股市在市盈率只有近30倍的时候发生了崩盘,但很快就有大反弹。这时美联储受制于金本位制错误地加息,于是反弹夭折,股市最大跌幅达到了89%。由于流动性枯竭,大量银行破产,不少储户损失惨重,人们不敢将钱存入银行,银行只能大量减少对企业的贷款,企业的生产陷入困境,又导致大量的失业。这是1929年大萧条的根本原因。
由于有1929年美联储错误地收紧流动性的前车之鉴,2008年各国政府就很好地避免了错误的重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大量本来是分散各金融机构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反而将大量的金融机构捆绑在一起,于是雷曼“沉没”,其他金融机构也掉进了水里。各国纷纷将利率降到最低水平,并向金融机构提供救助,向市场大量提供流动性。雷曼倒闭后仅半年,各国经济便见底,股市也迎来大反弹。美欧的失业率虽然高达10%左右,但也远低于大萧条时20%-30%的水平。
流动性政策的不同,导致了1929年和2008年经济危机的不同结果。目前,在美、欧、日未来人口负担将持续加重,且主要发达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的情况下,适当收紧财政支出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在下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政府才有足够的财力救助,避免经济危机发展成大萧条。而且,各国财政支出的收紧也是避免主权债务风险的必要措施,在各国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因此导致大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