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中国经济|股市基金|经济数据|分析评论|房产动态|消费旅游|保险|理财|
  精彩推荐 龚新:足球打假是对历史负责|英国虎斑猫持有天然“名片”|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女儿自创服装品牌|
雷曼倒掉两周年 监管改革刚起步
2010-09-15 07:59:00      来源:京华时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两年前,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引发全球性金融动荡。两年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酝酿进一步收紧大型金融机构“紧箍”,誓言从道德风险层面解决它们“大到不能倒”的难题。市场分析师认为,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协议III》将为今年7月生效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补缺”,成为后者细化监管新规的“蓝本”。

改革起步

金融稳定委员会主席、意大利中央银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13日说,各国监管部门和央行正酝酿对大型商业银行推出更严格标准和监管措施。

德拉吉坦言,消除这些“不倒翁”企业的道德风险至关重要。

他说,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与政府打“心理战”,总是试图冒更大风险,因为高管们认为,政府会在它们危难之时出手相救。

“我们必须提高应对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能力,不引发市场大规模动荡,不把手伸进纳税人的钱袋,”德拉吉说,“这些机构需要更广泛、更有效、更深入的监管,它们的风险可比中小银行高多了。”

欧洲央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说,改写银行业监管规则的工作刚刚开始。

“我们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他说,“这个活才刚起步。”

借力打力

由27个国家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央行高级代表组成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2日宣布,各方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的内容达成一致。协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上调资本充足率,以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市场分析师认为,这项银行业新规出台后,各家银行可能在批准风险系数较高的抵押贷款项目时更为谨慎,从而消除了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根源。

另外,美国可在这些新规基础上,“借力打力”推行力度更大的金融监管改革。

知名咨询机构美国欧亚集团金融政策分析师丹・阿勒马留说,这些银行业新规填补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缺失的一块”。

“在美国,金融监管正向更严格的方向前行……尤其是对那些大型金融机构,”阿勒马留说,“(美国)监管部门会把新规作为‘地板’而非‘天花板’。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将美国大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定得比《巴塞尔协议III》规定的更高。”

根据《巴塞尔协议III》,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比重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

另外,《巴塞尔协议III》要求各家银行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

市场认可

13日,包括英国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法国巴黎股市CAC40指数、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在内的欧洲主要股指均出现上涨。分析师认为,股市上扬一方面在于《巴塞尔协议III》得到市场认可,另一方面在于新规令投资者对今后金融监管的走向更有把握。

“不确定性是敌人,”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说,“昨天(12日)就协议达成一致使我们在大范围内消除了不确定性。我相信,这是巩固全球经济的一项重要贡献。”

不过,分析师认为,投资者压力可能迫使许多银行提高储备金率至新规标准之上。

瑞士信贷银行13日预测,从投资者角度看,普通股权益资本充足率底线应为8%,10%则达到“舒适”。据新华社

>>随笔

金融危机两周年祭

新华社记者

陈刚

在经历了很多新闻事件之后,回想两年前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仿佛是在追忆一个遥远的历史故事。

华尔街金融危机,后来演变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深远。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国政府首次联手救市,通过财政和货币刺激的方式挽救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二十国集团取代八国集团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协调经济政策的主要平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在化解危机的进程中发生变化,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就全球银行业资本新规则达成一致……仅仅两年的时间,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令人瞠目。

反思当年的金融危机,在剖析了金融监管缺位、金融机构唯利是图、信贷评级机构失信这些问题之后,不得不说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是引爆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网络股泡沫破裂之后,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让美国从一个泡沫走向另一个泡沫。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美国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原本基于“居者有其屋”的美好愿望,民众在房贷机构和金融企业所谓金融创新产品的诱惑下反而被带到了悬崖边缘。

所有泡沫迟早都会破裂,而受到伤害的永远是那些普通百姓。在危机爆发两年之后,华尔街贪婪如昔,其付出的代价不过是财富的暂时性缩水,而疲弱的美国经济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才是美国民众之痛。美国贫困率如今已退回到1965年美国政府向贫困开战时的水平。

笔者不知道,在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之后,如今的美国是不是会成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前车之鉴或许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深思。

把日历调回到2008年9月14日,笔者眼前再次浮现出雷曼兄弟公司门口员工打包回家的场景,一场危机正在拉开帷幕。如果能预料到今天的现状,决策者还会作出当初的决定吗?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陈璐)

新闻热搜
 
视觉
博客
极限性感的啦啦队美女
在篮球场上,不光闪耀着众多球星的光芒,比赛间隙的啦啦队更是展现了极限性感! >> 详细

论坛
难以置信的真实奇观
这是1975年在美国,两个龙卷风相互交汇形成的心形。快来看看还有哪些难以置信的真实奇观!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