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
“巴比”到来,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让国人更加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慈善水平,而非盲目地攀比和自卑。总是把企业家和富人们绑在道德耻辱柱上,其实根本无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我们希望,假以时日,中国的富人群体的慈善认知能够与财富身份相匹配。
尽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要月底方来华 “交流慈善事业”,但是几周来,国内媒体对这顿慈善晚宴的关注和讨论早已不亦乐乎。许多人亲昵地称呼这对慈善二人组为 “巴比”,并且为中国富豪 “再三确认是否会被劝捐” “躲避拒绝”的举动赧颜汗下。中国富人群体公益形象不佳、慈善意识淡薄,似乎又一次得到了 “验证”。即便有个别富豪站出来承诺裸捐,也不免被人质疑“哗众取众” “动机可疑”。一场由美国富豪组织的晚宴,反倒成了检验国内富人慈善素质的 “试金石”。而且,无论去或不去,捐或不捐,都成了两难选择。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两位美国富豪席卷全球的劝捐风潮,世界其他地方的反应却要平静得多。在欧洲,富豪们对 “巴比”倡议应者寥寥,却也并未因此激起 “仇富”民愤。一位欧洲撰稿人更是对这种高调的慈善方式提出了质疑:如果富人真想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他们应该签署另一个誓言――按时交税、不逃税漏税;避免垄断现象的产生;给员工更好的薪资待遇、福利政策和工作条件;生产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破坏环境。同样地,作为发展中大国,快速创富的印度富豪们也不愿意回应 “捐赠誓言”行动。那么,缘何在中国,富人就成了众矢之的,甚至如果批评再深入下去,有可能再次引燃社会仇富情绪呢?仅仅归咎于公众情绪,显然不全面、不客观。但是理清、捋顺此中种种,对于今后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却是不可跳跃的必要步骤。
“巴比”的到来,当然会带来美国式慈善标准、慈善模式的压力,但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我们更愿意解读成:将为中国慈善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全球眼光和坐标比照。如马云所说, “在今天的中国敬畏之情尤其要记住,我们其实跟美国的距离还很遥远,跟很多发达国家的距离也很遥远。我们真能够觉得今天经济的发展就能够超越美国,人民币能取代美元了吗?”套用到慈善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样做慈善,比尔・盖茨有专门的基金会打理,可以专注于结核病、艾滋病等专业领域,而国内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尽管有意将企业股份的70%用来成立慈善基金,却迟迟无法实现,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民营企业家捐赠股份建立慈善基金尚无成功先例。可以说,我们的慈善,目前基本还停留在 “分钱到户”的原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