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起起落落已经好几次了。好莱坞也不是永远的金字招牌,老牌电影公司一旦失去创造力照样会面临破产。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市场风向,才会屹立不倒。
●好莱坞之所以能多次起死回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独立电影有着良性的互动关系。如果大片过度占有市场资源,独立制作生存艰难,这对国产片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主持人:本报记者 龚丹韵
●嘉宾:石川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龚丹韵:拥有悠久历史的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由于无力偿还巨额债务和缺乏新作,近日宣布破产。有意思的是,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影迷居然对此特别牵肠挂肚。这是为什么?
石川:首先这是好事,说明关心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了。米高梅出品过那么多优秀电影,在中国观众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其次,许多中国影迷大概对米高梅的情况不太熟悉,才会有这样的担心。其实米高梅起起落落已经好几次了,几经转手,每次都重新振作起来。比如上世纪60年代,随着传统好莱坞电影的江河日下,米高梅也衰落过一次,被一个赌王收购过。 2004年,又被索尼公司买下来,公司股权几经变更。这次破产让一些影迷误以为是公司关门,工人下岗,就此退出电影制片业。其实不是,米高梅这个品牌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组建新的董事会,确立新的市场策略和制片计划,继续生存下去。
从根本上说,现在的米高梅与初创时的米高梅早已不是同一概念了。最开始它是一个单纯的电影制片厂,而现在则是跨国传媒集团下的一个业务板块的经营者,它的盈亏基本不会带来全局性的、致命的后果。
龚丹韵:永恒的经典《乱世佳人》、长久不衰的银幕形象007、深入人心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世界电影权威的奖项“奥斯卡”……这些神话的创造者,正是20世纪电影界闻名遐迩的米高梅电影公司。它的沉浮,其实也是好莱坞电影业的发展缩影。
石川:是的,上世纪20年代末,米高梅刚组建不久,美国就陷入经济危机,制造业纷纷破产,社会上的剩余资本开始涌入电影工业,使得起步不久的好莱坞在30年代形成了一个生产高峰,也催生了大制片厂制度的形成。米高梅早期的许多经典电影,基本都是大制片厂制度的产物。
然而到上世纪50年代,大制片厂开始走下坡路。这是因为它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使得艺术创造力逐渐萎缩。电影毕竟还是一个讲究艺术和创意的产品,好莱坞不得不寻求转型,米高梅也在那个时期陷入低谷。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新一代电影人的崛起,开启了一个 “新好莱坞”时代。大制片厂制度解体,电影开始依赖独立制片和大财团投资的结合。文化追求和艺术风格上也开始借鉴欧洲新浪潮运动、作者电影等思潮,凸显出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产生了一批如 《雌雄大盗》、 《毕业生》这样的佳作,好莱坞由此慢慢走向复苏。
所以,好莱坞也不是永远的金字招牌,老牌电影公司一旦失去创造力照样会面临破产。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紧跟市场风向,才会屹立不倒。
龚丹韵:米高梅及好莱坞的发展经验,对今天的中国电影有何借鉴?
石川:中国电影值得注意的是,好莱坞之所以能多次起死回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独立电影有着良性的互动关系。好莱坞善于不断从独立电影中吸收人才、创意和灵感,给他们投资,将他们纳入麾下,让他们成名。因为只有和新兴独立艺术家合作,才能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延续电影生命力。而我们的市场,大片过度占有市场资源,独立制作生存艰难,这对国产片的可持续发展不利。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米高梅屡次衰而不倒,还得益于美国电影产业链的完整和良性资本运作。 6年前索尼高价买下米高梅,当时它的票房只占全部盈利的10%左右,其它90%靠的大都是电影衍生产品。具体影片只是产业链的前端产品,就像火车头那样带动着身后庞大的衍生产品群。
电影永远是高投入、高风险行业,而完整的产业链则是分散市场风险、实现盈利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还不到10年,产业链不完整,电影的盈利几乎全部依赖票房收益,抗风险能力还不够高。米高梅的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电影的资本运作、产业链的延伸以及电影业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龚丹韵:您觉得米高梅这次的衰落,反映出当代电影业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石川:现在电影科技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越来越明显。最卖钱的电影,像 《哈利波特》、 《变形金刚》、 《阿凡达》等,几乎都是高科技的产物。而米高梅一向比较注重电影的文化内涵,拍过 《飞越疯人院》、 《日瓦戈医生》这样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在好莱坞五大公司中,米高梅的口味相对比较偏向文艺。虽也不乏《007》这样观赏性很强的动作片,但怎么更紧密地接轨现在的高科技潮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之所以单单举高科技的例子,也是基于这样一个疑问:今天的电影与电视、网络、游戏同属 “屏幕艺术”,和它们相比,电影的优势究竟在哪里?我觉得就在于大银幕带给人的强烈视觉震撼。所以电影越来越重视在银幕上营造视觉奇观。一般的文艺片、爱情片,你可以在电视上看、在网络上看,何必非要走进电影院?《阿凡达》上映之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Imax和3D的热潮,其中虽不乏跟风的因素,但这是否也暗示在多元的文化方式下,电影未来的一种发展潮流?
电影是否就要因此牺牲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单纯地诉诸视听感官?许多中国影人也很热心地讨论 Imax和3D,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先考虑,如何进一步提高国产片的创作质量,增进它的市场竞争力,可能更现实一些。以目前国产片的创作水准,就算资金和技术条件都具备,也未见得能拍出《阿凡达》那样的片子。也有人说这是杞人忧天,电影还有社交功能,很多年轻人会到电影院去谈恋爱。但我觉得这是本末倒置,他们为什么选择去电影院谈恋爱,大概首先还是因为这部电影好看,值得一看吧。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