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7日,审计署公布了国内19个省市2007年至2009年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审计调查结果。审计发现,共计有2.13亿元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被套取挪用。同时,在2007年至2009年间,北京等22城市未按规定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按时足额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共计少提取146.23亿元。
进入新世纪中期以来,地价的攀升、房地产业的火爆,住房问题日益成为城市低收入阶层挥之不去的痛。本来,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资金给住户建廉租房,保障性住房,成为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尽管是杯水车薪,但至少让低收入人住房看到了住房的希望。但即便是有这样一个政策,在执行起来也常常走样变形。除了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不到位而缓建,个别官员还在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补贴发放中还找到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南京等13个城市的廉租房,就因为配套不完善,没公交、没水电,变成了一堆无法入住的“烂尾房”。集聚了民生期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屡屡口惠而实不至,常此下去,必造成民生的希望到失望,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廉租房保障金可谓廉租房的血脉维系,建设资金之不存,廉租房何来保障?同时,廉租房建设对于增加市场供给,平抑日益高企的房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为什么有这样的一条好政策,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呢?笔者认为,廉租房建设与市场供给的高价房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多增加一套廉租房,就能平抑一套高价房给低收入无房户带来的伤害,这个账,地方政府都算得清楚。而且,少建廉租房,就能多出让土地、多增加地方政府的GDP,多增加建筑、安装、房地产企业的税收,如此算来,廉租房建设“雷声大、雨点小”,地方政府阳奉阴违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还是一个执政理念的问题,地方政府非“不能”,而是“不为”。地方政府在提取廉租房保障资金问题上积极性不高,但是在增加税收、搞土地财政等问题上却是乐此不疲,拆迁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根本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将廉租房建设当成“多说少做”的典型了。
对廉租房建设的光打雷不下雨,最能够说明有关部门是最实际的,如果没有制度性的强制,他很难为一点民生的诉求而放弃实际的利益。这就好比政府对酒的态度上一样,与廉租房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酿酒业能带动消费,其产业能带来包装、灌装、分装、印刷、防伪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更不要说提供就业和税收了。但饮酒的害处谁都知道,带来的车祸、健康等一系列社会安全问题,但酿酒行业几乎在每一个城市不都是个兴旺的产业吗?几乎那个地区没有本地产的白酒或啤酒?政府的态度很可能就是给提倡酿酒的宗教或类似组织一点经费让他们去宣传戒酒的好处,但暗地里还会加大扶持酿酒业的发展。
尽管今年的审计报告指出了问题所在,但审计只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特别是一些强势的部门,面对审计的发难,也能做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展现出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混不吝。审计机关是平级部门,你能奈我何?就是这种心态,造成了年年审计,年年出问题的特点。
因此,在廉租房制度的推行上,民众呼唤建立更严格的的惩罚和问责机制。也有必要从将廉租房建设的进度、质量,低收入市民安居等问题纳入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促使官员应像地方GDP一样关心廉租房和公民的住房民生。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