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些经济增长较快的经济体相继启动了加息“阀门”。新兴市场国家中,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韩国、巴西和中国等先后加息,一些国家还连续多次加息。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国,澳大利亚也加入加息行列。这些国家纷纷加息,彰显了它们正谨慎平衡通货膨胀预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目前来看,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普遍抬头。今年以来,印度通胀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到8月才回落至8.5%;韩国10月通胀率为4.1%,创下近20个月来的最高点;截至11月8日,俄罗斯通胀率按年计算已达到7.6%;中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5.1%。综合来看,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部需求日益扩张。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带来旺盛的内部需求。澳大利亚采矿业投资、贸易等领域的强健增长正推动该国经济加快发展;农业产出增加与服务业复苏提振印度经济,该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高达8.9%;韩国今年第一、第二和第三季度同比增长分别为8.1%、7.2%和4.6%。
第二,国际资本大举流入。美联储再次“印钞”,美元持续弱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性通胀风险加剧。汇丰银行日前发布报告称:“西方越是实行量化宽松,新兴市场将越是热衷于量化紧缩。”
第三,结构性因素。在一些国家通胀率上升的背后,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率很大。比如,巴西主要粮食产品价格今年以来上涨了6.59%;越南食品价格自6月以来环比递增速度加快;中国11月CPI上涨中,食品类和居住类贡献率达92%。
一般来说,通胀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和结构性通胀等。新兴市场国家此轮通胀压力上升,兼具多方面的特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货币宽松政策在通胀压力初步显现时“转身”不便,超发货币引发流动性过剩;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复苏态势稳健,前景被广泛看好,成为全球热钱追捧的对象;此外,亚洲地区对能源资源的进口依赖度较高,食品在CPI中占比较大,对食品和能源价格上涨较敏感。
严重的通货膨胀会导致价格信号失真,扭曲资源配置,造成财富转移效应,影响居民生活,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等。然而,各国通胀的具体起因不尽相同,应对症下药,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避免“一刀切”的紧缩政策引发潜在的“滞胀”风险。
作为一项重要的货币紧缩工具,加息既能吸引储户将流动资金存入银行,又能提高投资人的融资成本,降低贷款意愿,有利于抑制过度投资,稳定社会通胀预期。然而,加息是把“双刃剑”,与其他经济体息差的扩大,会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鼓励“热钱”流入,损害出口产业。另外,加息还会加大企业利息负担,冲击内需市场。两害相权取其轻,如何把握防通胀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之间的平衡,考验着宏观调控部门决策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