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华 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
这些价格垄断的市场行为,形成示范效应,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温总理曾经指出: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怎么样?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11月份的CPI为5.1,根据价格惯性理论和农历新年因素的推理,12月和2011年1月、2月的CPI应该是大于5.1。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任务已经清晰地摆在政府的面前,控制物价将是2011年的主要任务。
控制物价上涨可供选择的方法有三,首先是控制需求。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消费需求目前不能够控制,而且要鼓励,因为中央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由投资驱动转变为消费拉动,控制消费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背道而驰,显然是不可取的;而投资需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可能拉升物价,另一方面,它可以很快地转变为总供给,形成平抑物价的根本力量,盲目控制投资需求可能不但不能够反通胀,而且可能使得通货膨胀雪上加霜。
控制物价的第二个方法是增加供应。我国目前物价上涨的成本因素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工资上涨和原材料的输入价格上涨三个方面。成本的上涨是非常危险的,它可能会引发物价上升和劳动力失业双高的结果,也就是人们通常谈虎色变的“滞胀”。但是,经济出现“滞胀”的前提是成本增长已经导致供应减少了。我国目前的情况与美国三十年代初的情况不同,目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在危机是产能过剩,成本上涨不但不会形成经济“滞胀”,相反恰恰是我国消化产能过剩的一个良机。不仅如此,成本上涨的因素将会形成到逼机制,逼迫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消化成本上涨造成的利润减少的压力,这正是我国长期以来所求之不得事情。基于以上考虑,通过增加供给控制物价的方法主要应该集中在帮助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盲目的增加供给是不宜使用的。
物价上涨的原因非常多,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又有成本推进的因素。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表现在市场上,治理通货膨胀不但要考虑控制需求,控制成本,更要在市场的管理上下功夫。众所周知,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影响全国的物价上涨起始于“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发酒疯”等,这显然是价格垄断的市场行为。这些价格垄断的市场行为,形成示范效应,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因此,反通货膨胀就不得不采用第三个方法,即反价格垄断方法。最近发现的各类行业协会的调价行为,进一步的证实了以上判断。国家发改委此时出台反价格垄断的措施,是必然的。它的实施将实现一举三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保持物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