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部长陈竺近日说:“我很有负疚感,这两年基层卫生工作量剧增,但是有些地方还存在收入下降的情况。”
在统计显示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部分基层卫生工作者收入不增反降,的确值得深刻反思和表达内疚,但反思不能止于陈竺部长一人。据统计,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达到了30.2亿人次,占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的51.7%,比2005年提高了9.81亿人次。这组数字说明医改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折射出基层卫生工作者工作量大增。工作量大增,收入却下降,让人无法理解。
基层卫生工作者收入不公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收入不及大医院的1/3;再如,社区医院医务人员收入没有当地街道办或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收入高。正因如此,有的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不得不半耕半医,有的城市基层卫生工作者要么离开基层,要么放弃医护职业。
全国人大代表李振江在今年两会上透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农村乡镇卫生从业人员数还有350万人,到2008年年底降为90万人。基层卫生工作者的流失,不仅直接影响到基层医疗水平,增加了公众看病难,更影响了整个医改大局。笔者以为,陈竺部长表达“内疚”,其实也是提醒我们要系统反思医改每个环节的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北京市卫生局日前透露,全市社区医生的薪酬待遇,年内有望从目前的人均4.2万元/年涨至人均5.8万元/年。然而,并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这样重视基层卫生工作者收入问题。去年两会上,陈竺部长就公开表示,某些地方政府轻视民生致使卫生投入不足。
然而,即使重视基层卫生工作者收入,也不一定就能留住人、用好人。一个行业的从业者不仅要看眼前的收入,还要看社保水平和个人成长空间。但是,很多地方没有为基层卫生工作者提供好的发展空间,不仅医疗条件差,而且技能培训不够,职称晋升机会少。可见,只关心基层卫生工作者收入远远不够。反思医改问题不能只是一个部门,参与医改的各部门都需要反思自己职责内的问题,落实医改政策的地方政府更要反思。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