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T恤、戴着鸭舌帽说相声,用最流行语言表达年轻人内心
这些年,放眼全国,相声界虽颇为热闹,还是难逃普遍的不景气。但京城却有些反常。先是郭德纲的德云社造出了一波波“相声热潮”,继而一支几乎全由“80后”组成的团体开始夺人眼球。后者的名字很特别:“嘻哈包袱铺”。他们的演出形式和内容也很反传统――除了传统长袍,演员们说相声时也会穿休闲T恤、戴鸭舌帽,一个个段子调侃的都是新近发生的事。
去“嘻哈包袱铺”听同龄人拿新闻开涮,已成为时下一些京城年轻人的时髦选择。而引领这一潮流的,就是“嘻哈包袱铺”的“最帅掌柜”高晓攀。这个26岁的河北小伙,带领70多号人,在剧场内演绎着“新一代相声”。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
“嘻哈包袱铺”的驻地,在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一处不起眼的二层小楼中。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这里时,一群年轻人正和着音乐,进行新剧的彩排。他们平均年龄24岁,唯一的一对中年演员,自称是“1880后”。“掌柜”高晓攀一身休闲打扮,还挽着裤脚,很难让人将其和相声演员挂上钩。
这两年,“嘻哈包袱铺”不断发展,在鼓楼广茗阁、东四环广茗阁、崇文门俱乐部、新安贞剧场四处都有固定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但对高晓攀来说,这不是运气,而是厚积薄发。因为他与相声相伴已经18个年头了。
谈起当年学相声,高晓攀说那是因为他喜欢周星驰,“觉得好玩,能把人逗乐了”。8岁那年,他被父母送进河北省少年宫学相声。“从那时起,我就知道,相声是我一辈子最喜欢的事!”长大后,高晓攀进入中央戏曲学院大专班继续学习,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做出一番事业。
2006年,高晓攀走出了校园。但当时,相声的没落,让他和伙伴们感到害怕。高晓攀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听相声的少,说相声的更少;听相声的‘80后’少之又少,说相声的‘80后’只能往死里找。”最终,他们中的80%转了行。但高晓攀一直在坚持。他一边在一家小剧场里说相声,一边外出兼职:在西单当服装导购,在798艺术区替人刷漆……“我也害怕,怕自己30岁时还没说出名堂。但我还是想坚持。我的信仰很坚定:说相声!说好相声!如果放弃,我到老都会后悔。”
2008年,鼓楼广茗阁茶楼的老板找到一直蛰伏的高晓攀,希望他在茶馆里办个相声专场。高晓攀于是叫上10多位相熟的相声爱好者,开始操练。他为这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小团队取了一个不甚庄重的名字:“嘻哈包袱铺”。“‘嘻哈’,是因为听相声是件嘻嘻哈哈的高兴事儿;‘包袱’,是相声的行话,指笑料;‘铺’,是一种时髦点的说法。”
第一次演出是在2008年5月16日,也是汶川地震后的第四天。高晓攀记得很清楚,那天,茶楼里来了87位观众;演出的收入全都捐给了红十字基金会。之后,这个茶楼就成了“嘻哈包袱铺”固定的演出场所,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高晓攀说,有人说他们是年轻人中的异类,但实际上他们都憋着一口气,“有太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喜欢相声,想把它传承下去。当时我就想,我们试试吧,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
“我们说的仍是地地道道的相声”
第一场演出之后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嘻哈包袱铺”相声专场的票价是20元一张,相声剧30元一张,但还是没人看。“第一个月,我只挣了27元。”但高晓攀没把这种尴尬当回事,反而将其编进了段子:“我们说相声的,不管来多少观众都得演。来200人,演;来3个人,演;来1个呢?那得考虑考虑。比方说,他听着听着要去上厕所,我们还接着说吗?这个观众太珍贵了呀,我们得跟进厕所去。”这样的段子,高晓攀只编过一次,因为他不习惯在舞台上吐苦水,“我希望自己在台上展现的永远是欢乐的一面。”
高晓攀展现欢乐的手段很丰富,如在传统相声中巧妙地穿插网络语、流行语、新闻事件等。很快,“嘻哈包袱铺”具有强烈时代感、喜剧感的作品,对上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胃口,其知名度也随之暴涨。2008年年底,高晓攀和“嘻哈包袱铺”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2010年,广茗阁茶楼的座位被迫扩容一倍,标志着“嘻哈包袱铺”进入良性循环时期。这一年,他们甚至把舞台延伸到了上海,把演出搬到了香港。最忙时,他们一天内在3个城市间赶场。今年,他们还要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
高晓攀知道,“嘻哈包袱铺”是“80后”捧起来的。但它凭什么就能得到“80后”的青睐?在他们看来,台上的这些同龄人,让传统段子时尚又亲切,将“80后”的无奈、心酸和温情,都揉成“包袱”抖出来,掷到观众席上,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及他们内心深处。也有许多“非‘80后’”来看“嘻哈包袱铺”的相声,是因为舞台上犀利的表演和剧场里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感到耳目一新――下班后来听听相声,乐一乐,不是很好吗?!
当然,像其他新潮事物一样,质疑声也扑面而来。有人说,传统相声的精髓和魅力,被他们的恶搞和泛娱乐化稀释了。对此,高晓攀特别认真地解释道:“我们不过是为了增强时效性,加入了脱口秀的内容。相声的根本,还是‘说、学、逗、唱’,我们用灯光、音响、舞美来配合‘说’,而不是让‘说’去配合它们。”每天,他都会抽出两三个小时,在博客上逐字逐句地回应各种鼓励和质疑,“我要让大家知道,我们说的仍是地地道道的相声。”
发展“笑的事业”
“嘻哈包袱铺”火了以后,有人拿它和德云社相比。高晓攀说,他和郭德纲的差距还很大。不过,他们的成功,让一批年轻的从业者看到了希望,京城里的相声团体也越来越多。高晓攀觉得,这对传统相声的传承是好事。竞争多了,就有人提醒高晓攀“应该去别的剧场看看”。他却说:“不用了,我们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复制。”
2009年6月,高晓攀牵头成立了北京晓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共有70多名演员、20多名工作人员。在经营“嘻哈包袱铺”的同时,兼顾起曲艺、话剧、演出等多方面的文化经营活动。他的目标是,将“晓攀传媒”做成像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和周星驰的“星辉公司”那样的商业帝国。“我们要搭建3个平台,发展‘笑的事业’。第一个平台,是人才输出,就像‘本山传媒’那样。第二个是造星平台。我们的几个剧场要同时出击,打造一个出名的途径,再通过自己打造的明星带动剧场的发展。第三个是衍生出来的明星经济,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嘻哈包袱铺’这个品牌,打造每个人自己的节目。”这段话,高晓攀说得很快,显然早已深思熟虑过。
有公司找上门来想要投资,高晓攀却说不急:“你给我1000万,但我不会花,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嘻哈包袱铺’要慢慢来,培养团队,培养演员,拓展人脉。这样,事业才能做好。”
2011年5月18日,“嘻哈包袱铺”将推出相声剧《超级新白娘子传奇之有碘咸》,剧里提出“爱情一定是有点咸的”的反传统论调。在他们看来,有眼泪的爱情才是最真实的。“这一次,我们想再往前走一步,在‘乐子’里再揉点儿‘料’,让观众看完了,能琢磨一下,回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