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种文明或一个国家发现自己处于衰退周期时,它通常会做出两种反应:其一是扪心自问,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完美或干脆做错了;其二是寻找替罪羊,询问是谁让自己陷于如此境地。显然,第一种反应是出于积极向上的态度,而第二种反应却选错了方向。大多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者都认为,美国不仅仍旧是最强大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之一,最擅长在挑战面前发挥自身潜力并发展壮大。美国今天对来自中国的竞争更多地做出第二种反应,即通过制定“竞争中立框架”来维持、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倒真是让不少中国人对美国的自信和美国的未来产生了一些其他想法。
刘友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美国高官的言论是个伪命题。在所谓“公平竞争”问题上,罔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履行相关承诺所取得的进展;在商品市场开放领域,罔顾中国对外国公司全面开放的基本事实;在投资领域,罔顾中国对所有外资开放的基本事实;在贸易领域,罔顾美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最大的受益者这一基本事实,美国方面不时依据过时的经贸理论,依据有选择的数据对中方提出莫须有的指控。
从战略上看,“竞争中立”论旨在推动修改国际经贸合作规则,以期削弱中国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比较优势,抬升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门槛。为此,美国正在积极拼凑国际联盟,为其通过多边途径“修理”中国提供舆论和法理支撑。
从政治上看,美国提出“竞争中立”论,旨在“应对中国模式的挑战”。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国模式受到国际社会质疑,导致美国经济地位衰微,致使对中国经济依存度进一步增加。美国深感中国的加速发展对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构成了现实的挑战,于是再度编造“证据”,转移国内民众对政府经济工作不力的视线。
从经济上看,美方提出“竞争中立”论,旨在迫使中国超越发展阶段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迫使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为美国公司凭借强大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提供舆论支撑,为美国扩大对华贸易提供政策铺垫,为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制造方便工具。
朱峰(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的国有经济是否造成不平等竞争关系暂且不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华为目前也在接受美国的调查。美国所谓的公平和平等,只是自以为是的偏见,实际上是在强人所难,不过是单方面追求美国经济竞争力的结果。
其实,欧洲在上世纪80年代也很流行国有经济。每个国家现存的经济成分或者经济政策都是由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现实需要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