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报》曾在12月2日题为《博彦科技回归A股上市未来竞争力存疑》的报道中提到,博彦科技给普通员工的工资额极低,导致近三年来博彦科技有10%左右的员工离职。近日,有在博彦科技下属公司工作的人员向记者爆料称:“博彦科技的工资真的很低,而且也抠门,没有餐补,没有交通补助,但员工工作量却很大。”
实际上,除了博彦科技对在职普通员工“血汗”以外,记者在博彦科技招股说明中发现,尽管业绩靓丽,但博彦科技重组的诸多公司的业绩却波动较大。同时其拟募集资金投放的第一项目为“全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网络扩建项目”。如果博彦科技布局全国的公司业绩不佳,那么该项目则可能存在盲目投产风险与公司恶意圈钱的可能。
普通员工月薪仅765元?
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博彦科技支付给普通员工的薪酬却少得可怜。而与此相对应的,在前述报道中已透露,董事长王斌、总经理马强、副总经理张荣军2010年度的薪酬均达到44.27万元,其余11名管理人员2010年薪酬也达到325.33万元,14名博彦科技高管在去年的薪酬就高达458.08万元。
据招股说明书披露,2010年博彦科技应付薪酬总额为3474.811万元,2010年公司总人数为3297人,这意味着扣除14名高管获得458.08万元年薪之后,其余3283位普通员工的薪酬仅有0.918万/年,这相当于公司每月发放给普通员工的工资额仅有765元!而这样的工资额,对于一家高科技企业来说,显然有违常态。
对此,有专业人士质疑博彦科披露的财报数据可能失真。因为按照2010年的财报数据计算,普通员工765元/月的工资额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意味着博彦科技应付给职工的工资不止3474.811万元这么少,如此2010年博彦科技的净利润也不会像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那样光鲜靓丽。
该位专业人士表示:“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公司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情况的影响,盈利情况受到拖累,而2010年行业复苏后,博彦科技又把盈利补回来,因此通过应付职工薪酬一科目来调节利润。同时,可疑的是,博彦科技刚好在2009年放弃上市纳斯达克的机会,转向国内A股上市,这一时间点刚好与2009年外包行业盈利情况下滑吻合。”
“如果按照博彦科技在招股说明书中所说,即"2009年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以及削减财务成本,才使净利润保持55%的增长",那么能够克服行业下滑,而业绩依然过硬的博彦科技为何不上纳斯达克?毕竟博彦科技的软件外包市场在欧美,上市纳斯达克将有助于博彦科技发展欧美业绩。因此可判断其将精心搭建的红筹架构取消,调头回国上市,这背后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2009年博彦科技业绩下挫,无缘上市纳斯达克的条件!”上述专业人士分析。
实际上,近日还有在博彦科技下属公司工作的员工向记者表示说:“当初进博彦科技的时候,感觉公司还好,但进去之后才发现并不是这样,有活的时叫你来,没活的话叫你待业,感觉是临时工,没有归属感。我们这一批,上了没多久,就差不多都走了。”
子公司运营情况不乐观
由于2010年博彦科技发给普通员工的月工资仅有715元,而博彦科技第一大投产项目为博彦科技全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网络扩建项目,计划未来三年的平均人数为3730人、5088人、6676人,而今年上半年以来,博彦科技已经开始招人。招股说明书披露,博彦科技上半年的人数比2010年多1000人左右,但是应付薪酬总额基本与2010年差不多,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进入博彦科技的员工工资额更少,更可怜。
对此,博彦科技表示,由于新招人员需要培训,没有产生附加值,因此工资额较少。但按照博彦科技未来三年计划扩展的人数,业内人士担忧,近三年来10%的离职率以及低额的工资水平,有可能博彦科技招不到这么多人,进而无法达到全国服务外包交付中心网络扩建项目的人数,而该项目也有可能因此盲目扩大,最终无法实现博彦科技预期的盈利目标。
此外,记者查阅博彦科技招股说明书还注意到,博彦科技为避免同业竞争而重组了多个子公司,即国内方面有:成都博彦、武汉博彦、上海博彦、香港博彦等;国外则有:美国博彦、日本博彦、ESS(印度)。但据招股说明书,博彦科技旗下子公司的盈利数据参差不齐。
其中,美国博彦2011年1-6月到2008年间,除了2009年456万元的净利润外,其余年份的净利润均为负数,2010年其净利润甚至为-1102.15万元。这不免让人怀疑博彦科技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日本博彦也出现多个年度亏损,尤其是2009年日本博彦净利润为-168万元。
不仅如此,国内的成都博彦、天津博彦、武汉博彦以及今年1月才成立的杭州博彦等等,这些子公司的业绩均波动较大,净利润均不佳。其中,武汉博彦,今年上半年亏损472219元,天津博彦上半年亏损155089元、杭州博彦亏损757792元……
而对于博彦科技的第一大项目全国网络扩建项目,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博彦科技在国内子公司的盈利情况一般,有些子公司的盈利情况特别不好,因此全国网络扩建项目投入,能否达到博彦科技预期的盈利目标是值得考虑的,而其中也可能存在盲目扩产的风险。”(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