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东的动荡,有种族、宗教等诸多因素,但无可置疑的一大动因,则是其丰厚的石油资源。作为最新的一个例子,伊朗固然因核问题为西方猜疑,但其敢于和西方对立,西方又对其投鼠忌器,很大程度上在于伊朗拥有的石油武器。
伊朗的石油武器,具体来讲,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伊朗本身的石油储备和出口能力;二是受其影响的霍尔木兹海峡通道安全。
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中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按照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资料,伊朗石油储量约137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约10%。美国作为世界石油最大消费国,因与伊朗交恶不从该国进口石油,因此对伊朗实施制裁自可轻装上阵。
但其他国家则不同,综合美国能源信息署、欧佩克和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在2011年伊朗石油十大主要出口目的地中,中国列第一位,日进口石油约54.3万桶,占中国石油进口的10%。
其次是印度,日进口34.1万桶,占进口比11%;再次是日本,日进口25.1万桶,占比5.9%;随后是意大利、韩国、土耳其、西班牙、希腊、南非和法国。其中,意大利从伊朗进口原油占总进口的13.3%,希腊占22.6%,土耳其则占30.6%。
如此庞大的石油利益,正是欧盟决定要到7月1日方会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的原因――欧盟希望有半年缓冲期可以寻找到替代能源。相比于欧盟来讲,中日印等国在伊朗的石油权益更大,随着伊朗局势紧张,风险也在增大。
与伊朗石油能力相比,更让世界关注的,则是霍尔木兹海峡通道的安全。按照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2009年世界海运的石油中,33%的石油需经霍尔木兹海峡。这是因为该海峡遏制着产油国的咽喉,中东的主要石油出口国,如沙特、伊朗、伊拉克、阿联酋,其外运油轮都必经霍尔木兹海峡,然后将石油运至欧洲、美国以及东亚的中日印等国。
综合各方的估算,每日经霍尔木兹海峡外运的石油,总量约在1600万桶。其中,日本约三分之二的石油进口、中国约一半的石油进口,都需从该海峡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