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谓的“黑色星期五”,1月13日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S&P降低了欧洲9个国家的信用评级。2月14日,另一家评级机构穆迪也调低了6个欧洲国家的信用评级。虽然法国、英国、奥地利仍保持A3评级,但是对于未来的经济展望已从“稳定”降为“负面”。评级机构降级的理由,都是对于欧元区经济增长缺乏信心,信贷和财务紧缩。欧元区财长一致对评级机构表示不满。也有阴谋论者声称,信用机构是为了摧毁欧元。只有德国成为仅存的硕果,既保持了最高的信用评级,也保持了“稳定”的展望。
法国――欧洲第二大经济体,遭到了自1975年来首次信用降级。法国的信用降级会成为萨科齐今年5月大选的障碍之一。更重要的是,法国的降级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平衡。法国失去了和德国对等的象征。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权力就从法国向德国渐渐倾斜。现在“默克齐(Merkozy)”(默克尔和萨科齐的联称)听起来更加空洞了,因为现在只剩下德国了。所以,德国总理默克尔向更多的欧洲盟友示好也是理所当然了。除了只和法国保持亲密关系,默克尔在1月和葡萄牙、瑞士、奥地利总理举行非正式晚餐。她也喜欢意大利总理蒙蒂的一系列政策。虽然她的幕僚表示这并不是为了取代法国,但事实却不然。因为这和她在2007年德国还是欧盟轮值主席时的举动一样。甚至德国现在更像欧盟的常任主席。
在欧洲政治中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如果法国和德国要和平共处,德国需要淡化她的优势而法国要淡化她的弱势。虽然有人已经称德国是“年轻的霸权”,然而德国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也不准备放弃只有和法国在联合时才能达到的力量。即使默克尔常说“强大欧盟中的强大德国”,但是德国的强大只是因为欧盟其他国家不够强大。德国对于自己的诉求非常的清晰:他们不想要欧元债券,不要欧洲央行变成最后贷款人。然而缺乏这些,欧盟很难成为稳定的联盟。德国在欧盟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她拥有最大的话语权。第二,德国自己是成功的例子。德国经济总量已经恢复到金融危机前,失业率也达到历史最低。其他国家可以效仿德国的财政政策和劳工市场改革。德国认为欧元区危机的成因是各国没有好的财政政策。但是德国过分强调削减赤字,可能会将欧洲推向经济衰退。希腊目前就陷入这样的困境。诺贝尔经济学家Joseph Stiglitz表示,过度财政紧缩是自杀式行为。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紧缩是在经济过度膨胀的时候才能用的财政政策,而并非在经济衰退的时候。
欧元区危机并不是财政政策的原因,她的根源是欧元本身的设计就不完善,是勉强为经济情况截然不同的国家统一货币和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欧元危机也让建立统一的欧洲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欧洲的政客们曾经认为,拥有欧元和欧洲央行是新的权力的象征。
欧洲国家联盟的初衷,是希望欧洲在国际舞台上更有话语权。1956年,当美国强迫英国和法国从苏伊士运河撤军,当时的德国总理就表示,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可以和美国抗衡,统一的欧洲是唯一的希望。隔年,罗马协议诞生了,成立了单一市场。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欧盟的诞生。欧元更在1999年诞生。虽然当时德国并不愿意放弃德国马克和独立的货币政策,但德国对欧洲央行的影响却不容小觑。单一货币的最大弊病是,欧盟各成员国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调整包括利率在内的货币政策。由于德国在欧盟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欧洲央行的政策会更多的考虑德国的需求。
德国对价格、稳定和低通胀的诉求也成为欧洲央行的政策基准。低利率让包括希腊在内的不少国家大量累积债务。债权人假设欧盟国家的风险相差不大,所以希腊国债的利率和德国国债的利率相差并不大。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全球经济的衰退让资本市场认识到希腊等周边国家的风险不仅比德国高很多,这些国家也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让经济复苏。而且这些国家不仅会利率飙升,更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最新的研究表示,欧元区本身缺陷来自“不可能的三位一体”:没有统一的债务体系,欧洲央行不为成员国提供货币政策支持,主权债务和银行过分紧密联系。如果要拯救欧元,必须解决其中至少一个缺陷。而做出任何改变都将会困难重重。
欧盟国家话语权的改变让德国的既定路线更难改变。德国和法国在欧洲央行应该扮演的角色上以及如何分担对欧洲援助的成本上存在巨大分歧。例如萨克齐希望欧洲央行可以扮演最后的借贷者的角色,然而这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直接冲突。虽然S&P并不认同过度的财政紧缩方案,但是对于德国信用评级的保持,其实是对默克尔政策的认可。对于大部分德国人来说,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欧元区危机的痛苦。 对于默克尔来说,她要保证德国少受欧元区危机的牵连。但是,面对存在巨大分歧的盟友法国,面对欧元区越来越严峻的危机形势,德国能独善其身、屹立不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