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金融中心美国曼哈顿的心脏位置,坐落着有“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报广场,这里每天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纽约州最大的华人律师事务所戴上律师事务所就位于时报广场的一座写字楼内。
从创立至今,经过不到10年时间,戴上律所已发展为一支代表中国公司在美国兼并收购、融资上市、合资合作以及解决跨国纠纷等各种跨国业务方面强大的律师团队。律所业务以每年350%的速度增长,与国内外几十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签有战略合作协议。
在法庭和大型律师事务所面前,他们不卑不亢;在美国经济主流社会中,与一大批知名美国公司合作共赢;在政府组织层面,和许多参、众议员保持着直接沟通。律所总裁、创办人戴上告诉记者,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
戴上11年前赴美,在威廉玛丽学院就读法学学位。毕业后从移民社区做起,创办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两年前,他刚刚把公司从华人社区法拉盛搬到时报广场,坐在22层宽敞的办公室内,回忆起当年创业的艰辛,戴上感慨颇深。
“不论做什么事情,关键是要选对方向,方向错了,再努力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甚至很难摆脱困境,”戴上告诉记者。
毕业后,他一开始到纽约华人社区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这里的律师工作压力很大,但技术含量却不高。业务范围局限在当地离婚、民事诉讼、房东房客纠纷、房地产买卖和房地产过户等传统的门槛较低业务。
回国发展,还是留在美国创业?在国内有一定人脉关系、又不甘心就此离开美国的戴上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他很快下定决心留在美国发展,因为他看到了美国的商业机会。
“我发现中国企业到美国后通常会找一些当地知名的大型律所做合作伙伴,但因为中美之间的文化和商业经营方式差异太大,他们的沟通并不顺畅,而现有的华人律师事务所又缺少相关业务,因此我想尝试一下,是否可以填补这个商业空白,”戴上说。
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创办一家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走出国门牵线搭桥并保驾护航的华人律师事务所。
2005年9月,戴上的律师事务所正式开张。第一个办公室仅有800英尺,只有他一位员工。在诉讼过程中,他被法官骂过,被对方律师嘲笑过,被同行排挤过,但他从没有放弃,更不敢懈怠,而是坚持下来,成功代理了越来越多的客户。
不久,他开始雇佣美国本土律师。戴上一直认为,他的律所应该走一条华人管理,以美国律师为业务骨干的经营模式,因为华人律师在沟通上有优势,而在专业和经验上,美国律师则更胜一筹。
正如他所谈到的,方向最重要,但在坚持方向的过程中,为了帮助中国企业家和美国合作方进行沟通,戴上付出了远远超出一个律师正常工作范围的努力。
“美国律师的咨询费很高,律师从张嘴说话就开始计时收费,除此之外,还有翻译费用要付,但美国律师只负责告诉你应该怎么办,并不保证事情是否能够办成,”他说。
“一方面沟通成本那么高,另一方面又不符合中国人找律师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因此企业家往往觉得钱花得很愚蠢,这导致他们之间互不信任、无法合作下去。”
于是,戴上的工作内容并不局限于法律咨询。往往晚饭还没吃完,某个企业老总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就要赶过去“授课”。
“授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华人在美国遇到的各种生活上的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中美经贸关系,最后才是法律问题。戴上说,说服这些中国企业家为什么要这样做,比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
不过,他认为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对美国的投资兴趣一直在增加,投资的具体业务也越来越多。
中国企业家抱着积极寻求合作机会的态度找到他,他们希望找到一个了解美国法律和行事规则的律师。耐心对他们进行“培训”,戴上认为是一种最好的投资,尽管投资必然花费他大量精力,但为公司的业务拓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谈到未来公司的发展前景,戴上持积极和乐观态度。他说,美国民间资本和企业欢迎中国公司进入美国,他们希望与中国企业开展更多合作,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进入中国市场或者把技术推广到中国应用的机会。
戴上认为,今后3年到5年,中国企业家赴美投资的热潮仍将持续,让更多企业家在美国找到商业机会,在中美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让更多中国企业被世界认可、成为国际知名企业,是戴上律师事务所今后发展的愿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