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克强总理频频对外推销高铁后,高铁出口“零突破”的预期随之升温。中国证券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目前各方正在加紧推动高铁出海第一单的落地,综合判断,首单落户中东欧国家的可能性较大。由于中国北车动车组是按欧洲标准制造,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已有一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或将占据较明显优势。
出口东欧预期升温
继10月访问泰国,提出用中国高铁换泰国大米的设想后,11月,李克强总理又奔走于中东欧各国之间,马不停蹄地推销中国高铁,罗马尼亚、匈牙利、塞尔维亚。总理当起了“推销员”,“高铁出海”的预期亦随之升温。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各方正在加紧落实高铁出口的各项工作。从区域上看,出口中东欧国家的可能性最大。伴随着高铁车辆装备的出口,或有部分信号设备和基建设备也随之出海。
从程序上而言,高铁出口需签订技术合同、商务合同、金融担保合同等一系列合同文件。从目前的推进情况看,由于中国高铁技术先进、适应性强,技术合同、商务合同都比较容易协商,金融担保合同则成为保障高铁“安全走出去”的重要一环。
“考虑到中东欧国家的铁路运营企业多为企业集团,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也不负责对铁路运营企业提供政府信用担保,因此需要企业集团以自身财产提供担保。协商起来就会复杂一些。”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据悉,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正在紧锣密鼓地洽谈此事。一旦金融担保合同落地,高铁第一单出口的进程将大大加快。有业内人士预计,最快可能在明年两会前获得佳音。
北车或揽第一单
由于中国南车、中国北车引进的分别是日本和欧洲的技术,有业内人士据此推算,若第一单落户中东欧,中国北车在技术、经验等方面更具优势,获得第一单的可能性也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北车铁路装备在欧洲已登陆白俄罗斯、法国、德国、爱沙尼亚等国家,并在波兰和捷克分别合作建立了货车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成功完成欧洲布局。
此外,中国北车在欧盟成员国波兰已设立货车研制企业,可实现中国铁路装备在欧洲的本土化研发制造。技术研发方面,北车今年与捷克布拉格工业大学联合组建了电力牵引与控制联合研发中心,为中国北车聚合全球资源、推动中国北车走向包括中东欧在内的欧美高端市场及全球大市场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从中国北车了解到,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准备,推动公司的高铁产品走出国门。“一是紧盯市场,二是扩大申请国际专利,实施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在潜在市场开展认证工作,扫清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北车相关人士称。
据其介绍,目前北车铁路装备出口主要具备四大核心优势:一是产品门类齐全,覆盖了时速160公里—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不同适应能力的动车组,还有“独门绝技”高寒动车组;二是技术先进,结实可靠,安全舒适,并具有成本优势;三是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北车动车组执行的是欧洲标准,北车产品与欧系产品有高度的融合性和认可度,而欧洲是世界铁路行业的发源地,其产品遍及全球;四是运营经验丰富,具有适应全球各种气候地理条件的能力。
“若高铁真能走出国门,将会打开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尽管短期内对公司业绩难有一针见血之效,但对于估值却颇具提升作用。”一位铁路行业分析师指出。
高铁出海商机无限
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统计,除我国外,现有10多个国家正在建设高铁,在建规模达6000多公里;20多个国家编制了系统的高铁发展规划,总里程超过2万公里。其中,沙特麦加朝觐铁路于2012年11月建成通车,委内瑞拉中西部铁路正在推进中,土耳其、老挝、缅甸等国的铁路项目已开展研究、初测、设计工作。在高铁建设方面,我国与美国、巴西、俄罗斯、白俄罗斯、阿联酋、泰国、柬埔寨签订了合作意向。
有研究指出,按照各国高铁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世界高铁总里程将超过5万公里,未来7年内新增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以上,由此带来的高铁直接投资将超过1.1万亿美元。这些数字意味着,中国高铁已经迎来前所未有的出口机遇。
同时,我国高铁相关产业链也做好了出口的准备。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中国高铁已经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实现“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跨越,工程建造技术、高速列车技术、列车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运营维护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技术类型上看,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是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技术,中国北车唐山机车车辆厂引进的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技术;中国南车引进的是日本川崎重工的技术,中国南车合资企业青岛BSP公司引进的是加拿大庞巴迪公司的技术。
除技术领先外,我国高铁还具有成本优势。有数据显示,综合土建、车辆等成本,中国高铁造价只有国外的1/3—1/2。比如国内高铁造价一般是1.5亿元/公里,而德国法兰克福-科隆线约合3亿元/公里,韩国2004年通车的高铁路基部分造价为2.5亿元/公里。此外,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数差不多是其他所有国家里程数的总和,积累了包括极寒条件下的丰富运营经验。